第384章 走建奴的路,让建奴无路可走(1 / 2)

第384章 走建奴的路,让建奴无路可走

然而就在朱由检开口的前一刹,目光扫过舆图上那些密密麻麻的河流与沼泽标记时,一丝若有似无的苦笑悄然浮现在他的嘴角。

那股冲天的豪情并未消散,却被更为冷峻的现实感所沉淀。

实际上,当初,在他下定决心于此时此刻发动这场决定国运的战争之时,他的谋划是建立在一个看似无懈可击的逻辑之上:辽东与关内一样,正遭受着连年大旱,建奴之地亦是赤地千里。

那麽,待到春暖花开,冰雪消融,正该是万物复苏,利于大军出征的天赐良机。

可是,当他真正踏上这片土地,当车驾的轮毂在那看似平坦实则暗藏泥泞的官道上发出沉闷的呻吟时,朱由检才真正意识到,一场战争的复杂与艰深,远非沙盘推演所能穷尽。

大旱,不等于春季的土地就不泥泞!

恰恰相反,正是这极寒与大旱的组合,为即将到来的春天,酿造了一个足以吞噬千军万马的可怕陷阱。

辽东之地,隆冬漫长而酷烈。

整个冬季,严寒将地表之下的泥土凝结成坚逾磐石的冻土层,深达数尺。

而开春之后,阳气回升,冻土层却不会立刻融化。

于是便形成了兵家大忌的地貌——「上融下冻」。

地表的残雪与浅层土壤率先解冻,融化的雪水混杂着泥土,试图向下渗透,却被那层依旧坚硬如铁的深层冻土所阻。

水无处可去,只能淤积在地表。

于是这些无处宣泄的泥水,将大地变成了一片巨大的,毫无承载力的泥沼。

车轮陷,马蹄没,人足沉。

这个过程,在辽东的土话里,有一个形象到令人不寒而栗的名字——「翻浆」。

大旱确实让冬季的降雪量锐减,却无法改变整个冬天冰点之下的严酷气温。

只要冻土层必然形成,那麽仅凭解冻时土壤本身蕴含的水分,就足以在地表制造出一层致命的泥泞。

此刻的辽东大地就像一块从冰窖里取出的冻肉,即便不浇一滴水,在室温下其表面也自然会变得湿漉漉丶滑腻腻。

所以,这看似「春暖花开」的季节,对于无论是即将出征的大明王师,还是困守城池的建州女真而言,都不是一个理想的作战时机。

朱由检的目光幽深,仿佛穿透了舆图,看到了历史长河中那些被泥泞所缚的无数身影。

纵观史书,北方的游牧民族,无论是匈奴丶突厥,还是后来的女真蒙古,他们选择南下叩关,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在秋末冬初。

为何?

秋高气爽,草场丰茂,战马膘肥体壮,大地坚实,利于铁骑集团风驰电掣,长途奔袭。

及至严冬,天寒地冻,江河封冻,变天堑为通途,更有利于大军通行无阻,后勤运输。

他们会极力避免在春季发动大规模的南侵,为的就是躲开这可怕的「翻浆期」。

那足以让任何骑兵的机动性优势化为乌有的泥泞,是他们战马铁蹄下最可怕的噩梦。

同样的道理,此刻若明军大举出关作战,同样要受到这天地规律的严苛制约。

然而……

朱由检缓缓握紧了拳头,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

他微眯起双眼,那丝苦笑早已隐去。

诚然,天时不利。

然,兵者,诡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