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天子守国门(2 / 2)

府衙内的气氛庄严肃穆却又暗流涌动。

祖大寿等人站立两侧,身体绷得像一张拉满的弓,眼神中依旧残留着未曾褪去的震撼。

孙承宗上前一步,那身绯色官袍下的软甲在灯火下反射着幽微的光。

他再次行了一个郑重的大礼。

「陛下。臣,幸不辱命。」

他只说了这几个字。

但这几个字里,包含了一年多来的所有艰辛与承诺。

他没有劝皇帝回驾,因为他知道劝不动。

孙承宗也没有惊慌失措地布置防卫,因为这一年多来,他的每一项布置都是在为今天做准备。

「臣已遵陛下密旨,将山海关内外防务,整饬一新。关城之内,常驻臣之亲兵三千,皆百战之士。祖总兵丶吴总兵麾下最精锐之家丁营五千,亦已换防入关。另有神机营三千,专司火器防卫。关城之外,十里一堡,三十里一寨,游骑斥候遍布百里。纵皇太极倾国之兵来犯,亦只能在关前望城兴叹。请陛下,安坐。」

孙承宗的话语平稳而清晰,没有丝毫情绪波动,像是在陈述一个既成的事实。

他肩上的担子从一开始就不是「打赢战争」,而是「在确保皇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打赢战争」。

这份君臣之间的密约,这份沉重到足以压垮泰山的责任,今日终于摆在了台面上。

祖大寿等人听得目瞪口呆。

他们这才明白,原来这一切,早有预谋!

孙阁老这一年多来的种种过分谨慎的军事调动,原来都是为了今天!

皇帝的目光落在阶下这位须发皆白的老臣身上。

他缓缓亲自将孙承宗扶住。

「太傅,辛苦了。」

朱由检的声音里带着感慨。

他知道,为了这个计划,眼前这位老人承担了何等巨大的压力。

皇帝随即转身,面向祖大寿丶吴襄等将领,朗声道:「朕与太傅早有密约。今日之事,非是朕一时冲动,亦非太傅处置失当。乃是君臣同心,为毕全功于一役,行非常之事!」

他的声音斩钉截铁,瞬间打消了祖大寿等人心中最后一丝疑虑与不安。

皇帝回到帅案之后,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

「朕既来此,便是将帅旗插在了这山海关头!自今日起,朕与诸卿,同袍同泽,共赴国难!不必拘谨!」

这句话仿佛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

孙承宗丶祖大寿等人心中猛然一凛。

那一瞬间,所有的君臣礼节都被更为迫切更为炽烈的战争意志所冲刷所取代。

皇帝要的不是朝拜,而是胜利!

「臣等,遵旨!」

以孙承宗为首,所有人齐声应诺。

那原本因震撼而有些僵硬的身体彻底放松下来,眼神中的种种情绪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久经沙场的专注冷酷与锐利。

整个府衙的气氛,于这短短一瞬间,完成了从朝堂庙宇到金戈沙场的剧烈切换。

孙承宗转过身,动作沉稳而精确。

四名亲兵早已将那幅巨大无比的辽东全舆图悬挂于墙壁正中,图上,山川蜿蜒,河流如织,无数朱笔墨笔的标记,仿佛一片跳动的火焰。

孙承宗接过一根长长的乌木指挥杆,走至舆图之前。

他那苍老的身影,在巨大的地图面前,竟显得无比高大。

「陛下,诸位将军,」他的声音恢复了作为三军统帅的沉稳与威严,指挥杆指向舆图的最北端,「此乃我大明与建虏一年以来之全局态势。自去岁,我军与漠南林丹汗部遥相呼应,于白城一带尽歼建虏科尔沁之主力。至此,建虏北面之羽翼已为我大明所剪除!」

他的长杆在舆图上划过一道凌厉的弧线,从北向东,指向了大海。

「东江总兵毛文龙得陛下破格之支持,钱粮器械,源源不绝。如今,东江镇与朝鲜之兵已成合力之势。其兵锋,已可于数日之内,直抵建虏都城渖阳之东南侧翼!」

指挥杆再移,重重地落在了山海关的位置。

「而我山海关正面,经一年之整顿,尽扫沉疴。如今兵强马壮,粮草可支一年有馀!关宁铁骑枕戈待旦,随时可以出关,犁庭扫穴!」

说到此处,孙承宗顿了顿,抬眼看了一眼皇帝,见其目光正死死盯着舆图上的「盛京」二字。

满堂将官的目光,如同一束束聚焦的火焰,瞬间全部集中到了那个年轻的皇帝身上。

整个府衙之内,除了烛火燃烧时发出的轻微噼啪声,再无半点杂音。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那最终决定无数人生死的号令。

然而此刻的朱由检,心神却早已穿透了这幅图纸,飞越了那片冰冷的辽东大地,抵达了一个更为宏大深邃的时空。

他的手指,隔空轻轻地虚抚过那片代表着辽东的区域,指尖仿佛能感受到历史脉络的搏动。

感受着身后那一道道灼热的,充满信任与期待的目光,看着眼前地图,朱由检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豪情。

这不再是史书上冰冷的铅字,而是他脚下坚实的土地;这不再是后人扼腕的叹息,而是他手中紧握的剑柄。

自魂归此身,所做,所谋,所虑,皆为今朝。

无论是穿越之前,每一次翻阅明末史书时的捶胸憋闷,亦或是穿越之后,亲眼目睹边地军民于水火之中的挣扎,朱由检都无比清楚……他,非来不可,也……来对了!

这郁结于华夏胸膛三百年的脓疮,便由他亲手剜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