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幸福的烦恼!(补更2)(2 / 2)

不远处,位于邦德街的「查尔斯·斯克里布纳父子公司」也陷入了类似的忙乱。

查尔斯·斯克里布纳捏着电报,几乎是跑着往电报房赶去,甚至都来不及写纸条交给秘书去发。

《纽约先驱报》的新闻编辑部里,主编詹姆斯·戈登·贝内特二世在看到电文后,立刻对麾下的记者们喊道:「头条!还有,把十月的版面预留好!

我要你们挖出这些法国佬的一切!他们的行程丶他们下榻的酒店丶他们说的每一句话丶甚至他们早餐吃什麽!」

就连南方的《阳光南方周刊》也感受到了这股冲击波。

编辑们在惊讶之馀,开始思考如何向南方读者介绍这些代表着「北方佬」盟友国家的作家。

一时间,从东海岸到西海岸,从北方的工业城市到南方腹地,美国出版界和新闻界都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彻底点燃了。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美国,虽然说的是英语,但是上流社会以及中产阶级,却对法国文化有一种近乎痴迷的狂热。

在东部沿海的大城市,无论是纽约还是波士顿,拥有「巴黎血统」成了身份通行证。

高级女装几乎一律从法国进口,巴黎顶级时装屋近三分之二的成品卖给外国人,其中大部分是美国人。

许多店乾脆用「那位美国人」来泛指所有外国客。

一个富裕的美国家庭,「有品味的生活」的标志是每年能去法国「血拼」两次。

珠宝丶衣服丶鞋履丶望远镜……一切生活用品都要在巴黎买齐,才算完成一次时尚朝圣。

画廊里,法国画作的收藏量完全压倒美国本土作品,莫奈画作最大的收购商就是美国人。

美国国内的海报丶室内装饰甚至住宅外观,几乎都直接照搬法国样式。

对不少美国艺术家而言,去巴黎「吸一口拉丁空气」几乎成了必修课。

左岸咖啡馆丶法兰西喜剧院丶巴黎歌剧院丶凯旋门丶巴黎圣母院……都是他们笔下反覆出现的「圣地」。

甚至就连当时的黑人都会把法国视为「避难所」与「文明标杆」。

来到巴黎的黑人知识分子,往往发现自己处处都受到礼貌与善待,几乎没有受到歧视,以至于有人直呼「法国让我重新做回一个人」。

就连富兰克林都曾说:「所有人都有两个祖国,一个是他出生的国家,另一个则是法国。」

所以,最顶尖的法国作家要来美国巡回访问整整一个月?而且是一群,不是一个!

这足以让美国所有稍有文化和生活品味的人疯狂。

——————————

巴黎,美国驻法国大使馆内,气氛与往日截然不同。

大使列维·莫顿的办公桌上,几乎被雪片般涌来的电报淹没了。

那些印着不同电报局标识的纸条,层层迭迭,仿佛一座正在不断增高的小山。

这些电报不仅来自纽约丶波士顿丶费城丶芝加哥的各大出版社丶知名书店和报业巨头,还有耶鲁丶哈佛丶哥伦比亚等着名学府。

它们也渴望能邀请到左拉丶莱昂纳尔等人前往讲学,提升学术声望和国际影响力。

除此之外,还有数不清的私人会面邀请,发件人包括华盛顿的政要丶纽约的铁路大亨丶匹兹堡的钢铁巨头……

他们将这次法国作家团的访问,视为一次进行炫耀性社交的机会。

大部分电报措辞都相当直接,毫不掩饰表示如果能将自己排入法国作家团的行程表中,愿意为此支付「合理的」「丰厚的」赞助金。

许多电报还特别注明,即使无法请到所有作家,只要能够邀请到其中几位,尤其是左拉丶莱昂纳尔丶莫泊桑和都德,也可以支付丰厚的报酬。

列维·莫顿靠在椅背上,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这是他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什麽是「幸福的烦恼」。

如何从这海量的邀请中,筛选出能获得最大收益,还能平衡各方关系的行程,成了一道难题。

「既不能只看钱,更不能不看钱……」列维·莫顿喃喃自语,品味着莱昂纳尔交代他的这句话。

时间紧迫,他不再犹豫,拿起笔在信纸上匆匆写第一批名单,然后唤来助手,要求他马上去邮局寄给莱昂纳尔。

————————

与此同时,巴黎近郊,枫丹白露森林的边缘。

「哔——!」

随着莱昂纳尔鼓起腮帮子,使劲吹响手中的哨子,响亮高亢的哨音划破了宁静。

上千辆自行车,陆续冲了出去!

(三更结束,求月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