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296【观海】
船坞深处的一座院落内,薛淮和乔望山等人商谈近海货运的诸多细节,桑承泽在一旁安静又认真地听着。
大燕立国百二十年,对于开海的态度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里。
早在太祖和太宗二朝,朝廷推行十分严格的海禁政策,盖因王朝初立边疆不宁,为了防止沿海民众私通外番,同时也是因为重农抑商的国策,再加上朝廷需要垄断香料和珍宝之类的贵重货物交易,所以严禁民间建造海船。
等到高宗皇帝继位,局势已经大不相同,国朝政局稳定,民间商贸日益兴旺,对于海外贸易的需求不断增加,于是在经过几年时间的拉锯争论之后,最终高宗下旨于浙江丶福建和广东三地增开市舶司,由官府出面经营海上贸易,并且允许极少数民间商号成为牙商。
简而言之,在整个高宗朝时期,大燕的海上贸易大致处于聊胜于无的状态,毕竟那个阶段的大燕国力鼎盛,庙堂诸公看不上那点碎银,而且他们更担心一旦全面放开海禁,沿海的安定就难以保证。
而从宣宗朝一直到现在,将近六十年的时间里,朝廷虽始终未曾全面放开海禁,各大市舶司辖制的牙商数量却在不断的增加。
「若论当今沿海商帮,浙商丶闽商和粤商各有所长,而其中当属闽商的实力最为强大。」
沈秉文环视众人,徐徐道:「早在太宗年间,闽商便已开始海上走私贸易,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积累,他们逐渐形成七大家的格局,以漳州许家和泉州李家为首,交易的对象从倭国丶高丽丶琉球一直到南洋,如今几乎垄断了生丝和香料生意。与之相比,浙商的主要贸易对象是倭国和琉球,而粤商专注于南洋一带,二者的实力都无法和闽商相比。」
相较于其他人,沈秉文对大燕沿海商帮的情况较为了解,只因在薛淮履任扬州之前,他正在筹谋广泰号出海一事,曾专程前往杭州拜访浙江商会的几位元老,对海上贸易现状做过翔实的调查。
后来因为许观澜和刘傅等人的欺压,沈秉文不得不暂时搁置出海计划,如今反而派上了用场。
乔望山闻言沉吟道:「老朽听说这海商之间的争斗格外酷烈?」
「没错。」
沈秉文点了点头,略显凝重地说道:「海上之艰险远胜陆路,且不说海上风高浪急瞬息万变,人祸更是触目惊心。早在二十多年前,徽商亦曾涉足海贸,结果他们投入大笔金银组建的船队在海上意外沉没,货物被劫掠一空,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水手尽皆葬身鱼腹。若非他们的根基足够深厚,只怕这一回就能让他们一蹶不振。」
听闻此言,众人的表情都有些严肃。
大燕水师的战力虽然不弱,但仅限于近海防卫和巡查,对于远海的管控则是心有馀而力不足,海商们的商船一旦脱离水师的巡查范围,他们不仅需要提防海盗的威胁,还得防备自己人的暗算,所以民间一直有「近海为商丶出海为盗」的说法。
这时桑承泽不解地问道:「盐协组建船队既然是为了近海货运,不与漕衙争一时之长短,那麽想来和海商并无直接利益冲突,诸位何故如此担忧?」
众人对视一眼,最终乔望山隐晦地说道:「桑三少,海上利益纠葛同样盘根错节,这可不是一句井水不犯河水就能划分清楚的。」
桑承泽仔细一想,恍然道:「我明白了,即便盐协无心插足海贸,但是海商们不会这样想。在他们看来,盐协带着几十艘崭新海船入海,这本身就是对现有海贸秩序的破坏和挑战。他们不会管你运的是什麽货,只会视你为潜在的威胁和需要打压的对象,这就是杀鸡儆猴,让后来者望而却步,从而巩固他们的垄断地位。」
乔望山点头道:「正是此理。」
桑承泽虽然猜中了缘由,表情愈显深沉,他明白对于两淮盐协而言,海运这条路似乎也是困难重重。
一念及此,他不禁担忧地望向薛淮。
「大家暂时不必过分担忧海商的威胁,我们起步走的是北方近海航线,沿途都是朝廷水师的监管范围,海商不敢明目张胆地阻挠和算计。」
薛淮语调平静淡然,瞬间让堂内凝重的气氛缓和不少,他面带微笑地说道:「这条航线路途相对较短,大风大浪出现的频率远低于远海,且并非几大沿海商帮的势力核心区域。待航线打通之后,你们可以主运粮盐布匹丶北地特产与江南手工业品。此等货物需求稳定,量大且不易腐坏,据本官所知,海商对这类生意兴趣不大,只要我们不主动与其争抢高利润货物,初期遭遇其全力打压的可能性便会大大降低。」
乔望山附和道:「厅尊高见。北地所缺者,正是江南粮米丶布帛丶瓷器等等,此类货物量大利薄,海商巨舰不屑为之,恰为我等立足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