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淮颔首道:「这就是本官想对诸位说的,切莫好高骛远,务必要脚踏实地。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漕运依旧会是国朝内部货运的主流,近海货运只是补充的手段。你们莫要以为自家船队成行就能甩开漕衙和漕帮,相反要对此有一个清醒的认知。」
众人纷纷应下,黄德忠略显好奇地问道:「厅尊,这次漕衙闹出这麽多纰漏,朝廷应该会推动漕运改制吧?」
薛淮不置可否地端起案上的茶盏,乔望山当即瞪了黄德忠一眼道:「老黄,不该我们问的莫要问,朝堂大事岂容我等商贾置喙?」
黄德忠心中一凛,连忙赔笑道:「都怪小人多嘴,厅尊莫怪。」
薛淮笑了笑示意无妨,继续先前的话题说道:「本官之所以让你们修复和漕衙的关系,并非是要让你们回到以前被欺压盘剥的状态,而是要利用漕衙短期内无力针对盐协的时机,建立内陆货物高效运输集散至港口的脉络。等到船队筹备妥当丶航线成功开辟,盐协会员不光能够减轻自身的运输成本,还能为江南其他商帮提供运力,如此利益捆绑方能形成合力。」
众人听得精神大振,乔望山忍不住赞道:「厅尊高瞻远瞩思虑周全,我等不及万一。」
余者尽皆附和。
薛淮摇头道:「乔老谬赞了。方才本官对承泽说过,请他从漕帮中选拔一批身家清白丶品行可靠丶水性娴熟的骨干力量充实船队,而盐协除了另行招募船工水手之外,还要建立完备严格的船队管理制度,从管事到水手都要令行禁止赏罚分明。关于这一项,本官会找漕军总兵许军门求助,请他从漕军退伍将官和士卒当中挑选一批可靠之人,负责建立船队的管理制度,同时培养船队需要的护卫。」
众人恭敬应下。
薛淮和沈秉文对视一眼,然后语重心长地说道:「诸位,以错位竞争立足近海,以利益联盟凝聚力量,以严明制度锻造船队,这是本官为你们定下的步调。但本官分身乏术,无法时刻关注船队的状况,所以这支船队能否百炼成钢,最终还是要看你们自身的手段。换而言之,将来淮扬商帮能否在海上分一杯羹,全看你们愿意付出多少心力。」
沈秉文当即应道:「多谢厅尊提携之恩,今日便请厅尊为我等明确权责,以免将来撕扯不清。」
他身为薛淮未来的老丈人,又是盐协的副会首,此刻这番表态合情合理,乔望山等人自无异议。
「好。」
薛淮没有推辞,环视众人道:「此前海船定购打造所用资费,乔沈两家占比最高,便由你们二位主持船队运作事务,并且要尽快拟定详细的内部章程。黄员外和王员外,你们二位负责船队对外联络事宜。徐员外,船队内部监察事宜由你领头。」
众人相继领命。
桑承泽被这肃然又振奋的氛围感染,心中忽地想起一事,连忙问道:「薛大人,是否要先找杭州市舶司申请海运船引配额?」
沈秉文笑道:「桑三少莫忧,厅尊早在月前便托人去找市舶司提举太监马顺谈妥,这第一批四十五艘海船的船引已经拿到手了。」
桑承泽登时对薛淮佩服得五体投地,此刻他终于明悟,薛淮从一开始就没有把希望寄托在漕运改制上,而是利用盐漕之争为两淮盐协争取到一条新的出路。
面对众人的称赞和吹捧,薛淮依旧平静,盖因他知道盐协船队还需要一道来自朝廷的护身符,如今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而这东风能否顺利到来,要看座师沈望能否在接下来的朝堂博弈中,和他形成完美一致的步调。
从船坞登上快船返回扬州,桑承泽拿着薛淮交给他的漕帮营生计划,兴匆匆地返回分舵去找王奎商议,薛淮则径直返回同知官邸。
「二娘来了?」
薛淮望着神态恭敬的苏二娘,心中略感讶异。
待他听完苏二娘转述姜璃的请求,沉默片刻之后,轻轻点头道:「请二娘转告殿下,下官理应一尽地主之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