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宣化谋局(2 / 2)

同我仰春 理之光 3467 字 3天前

范世晔更是支持,他已经没有银子去筹宣化之战的粮饷,能不打,最好不要打。

这次御前会议让邓修翼觉得有趣的却是严泰和袁罡。他记得七月十三日那次御前会议时,分明是袁罡倾向开马市解决马源问题,而严泰为了阻止王存去户部左侍郎的位置,倾向反对开马市,将责任压实给太仆寺。而这一次,袁罡居然没有出来支持,严泰亦无反对。

相反两人居然态度一致地表态道,开马市不只是马市问题,还应该确定北狄臣属于大庆,要定期朝贡,马市交易中如何防范奸细,如何保证交易中的安全等很多细节问题。所以需要兵部上具体的马市安全管理奏摺,礼部需要商议庆狄之间的国家关系问题。两人都建议等他们拿出详细方案后,再和北狄谈。而当前时间,应该先派鸿胪寺卿顾鸿达先去宣化和北狄接触。

听完两人的意见,绍绪帝道:「准!」

于是,北狄一边和大庆谈着,一边随着时间推进,不断劫掠他们所控宣化地界内的秋粮。

九月十日,马驫一路掩盖踪迹,潜行返回了大青城。

九月初六日,大庆鸿胪寺卿顾鸿达带着皇帝的上谕和议和方案,到了宣化前线曾达帐中,同他一起来的还有司礼监秉笔太监朱原吉。顾鸿达和北狄的使臣特木尔进行了初次的会谈。

顾鸿达表达的大庆核心诉求便是,北狄必须向大庆称臣,定期纳贡;北狄必须尽快退兵,放了宣化的围城,从大庆的国土退出,然后再商议如何开马市的具体措施。

北狄自然不能接受先称臣丶退兵,再议马市的这个步骤。两边不欢而散。顾鸿达丶朱原吉退回鸡鸣驿。

九月初七日,阿拉坦汗命小那颜为前锋将,领兵六万向曾达的先头部队进行了猛攻,两边进行了一次阵地战,双方都有损伤,尤其曾达这边死伤三千。

九月初十日,顾鸿达又和特木尔进行了一次谈判,坚持称臣纳贡,宣化退兵。但是可以先议如果开马市,何处交易之事。特木尔坚持大庆自东向西需开君子堡丶张家口丶新河口丶得胜堡丶杀虎口丶红门口丶清水营丶平虏卫丶扁都口等九处为马市交易场所。

九处开口,顾鸿达深深觉得风险巨大,于是称需奏皇帝知晓。两边这次倒没有撕破脸。奏摺回京,果然京中反对者多,连兵部尚书姜白石和五军都督府左都督丁世晔都反对。于是皇帝口谕顾鸿达可以和北狄商议,先尝试开一个口子试点摸索。如果可行,以后再行商议开更多口岸进行马市交易。

九月十三日,顾鸿达又和特木尔会谈,提出先开一口。特木尔坚决反对,北狄部落众多,在北部绵延,若集中到一口,则离开远的部落定然不满。所以坚持至少张家口丶得胜堡和平虏卫,自东到西开三口。顾鸿达又提出要奏报皇帝。特木尔掀桌怒道:「事事都要上奏,你这个使臣又有何用?不如你们皇帝自己来谈!」然后把着腰刀,无礼而去。

九月十五日,上谕下达,可以开三口。顾鸿达传书特木尔,特木尔以顾鸿达毫无权限,不愿再议,要求大庆换人前来。顾鸿达颜面尽失。

九月十六日,北狄再次陈兵和曾达对战,曾达死伤五千人。

九月廿日,兵部尚书姜白石领钦差命,赶到鸡鸣驿,会同顾鸿达一并见了特木尔。重申了称臣纳贡丶宣化退兵的大庆核心诉求,同意开三口,并带来了具体马市交易的方案。特木尔看罢,对姜白石道:「本来大汗给了我至高权力,可以自行做主。你们汉人扭扭捏捏,凡事都要上奏,现在大汗责我办差不力,要我亦需上奏。姜大人,你且等等。」其实,这是特木尔来时,阿拉坦汗便对他提的要求,要将议和拖到九月廿五日之后。

九月廿五日,特木尔传书姜白石,北狄同意这个初步方案,请大庆定给阿拉坦汗封什麽王。姜白石来时已得授命,便立刻回复定「归顺王」。特木尔反对这个「归」字,要求改为「和」字。姜白石看到这个回书,有点头疼,于是私下和朱原吉商量,邓修翼可有把握说服绍绪帝。朱原吉便对姜白石道:「可以一为。」

九月廿六日,姜白石先行含糊地应了特木尔,于是面谈了退兵细节和受封时间地点等细节。双方互有拉扯,最后达成共识,十月初五日,北狄从宣化撤兵,十一月开三口,次年三月在大同得胜堡,阿拉坦汗受封,然后北狄派使团进盛京朝贡。

至此绍绪七年的宣化之战才告落幕。

(第三卷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