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1977年上映的电影《007之海底城》中,詹姆斯·邦德通过智能手表收到了一条「简讯」,编剧对此的呈现是詹姆斯·邦德从手表中抽出了一张传真纸条。
这种幻想放在后世人的眼光中未免贻笑大方,但要知道1977年都是三十多年后了,阿西莫夫却能在这个时候,就想像出孩子们通过「电子屏幕」来学习,这想像力真不是盖的。
两人畅谈了一阵小说,很久没见到普佐了,准备去普佐家里看一看。
普佐最近都在家里照顾生病的父母,要是放在以前时候,他的父母全都病倒,他每天必然会为吃饭丶房租的开支发愁。
但普佐现在身上还有之前的稿费,省着点花足够花很久,生活压力就小了很多。
而在家里照顾父母的时候,他也没闲着,在见到恩尼发表长篇小说赚得盆满钵满后,他也开始尝试写起了长篇小说。
当然,普佐之所以转而去钻研长篇小说,除了是想赚更多稿费外,另外的原因也是因为兴趣使然。
毕竟,短篇小说是好写一点,而且来钱快,但在后劲上跟长篇小说却是完全没法比的。
读者们读短篇小说,刚看爽呢,结果一哆嗦就没了。
然而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发表后就不一样了——读者肯定会慢慢的翻页丶阅读,逐字逐句体会在阅读时摩挲纸张的快乐,然后在一步一步的情节铺垫下,逐渐接近蕴藏在长篇小说结尾中的情感冲击力。
那种对情感的冲击,是短篇小说完全无法比拟的,不仅会更加深刻,回味也会更加绵长,并且读者们还会愿意花钱买书收藏,方便日后时不时再阅读丶重温。
当初普佐之所以能顺利拿到稿费,都是因为遇到了恩尼。
这次,普佐开始写长篇,在写了几万字之后,自然就第一时间找到了恩尼求评价恩尼认真阅读完了这部名为《幸运的朝圣者》的长篇小说开头。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居住在纽约-地狱厨房的安杰卢兹家族的故事。家族的女主人卢西亚·桑塔是一位妻子丶寡妇,同时也是两个家庭的母亲。她刚从义大利的农场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努力让家庭保持团结,在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年代,卢西亚·桑塔凭藉着自己强大的意志力带领着家人艰难前行,却因为义大利和美国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加上孩子们不断惹出的事情,导致她麻烦不断。
恩尼在阅读之后,根据自己的感受给出了评价,认为普佐这部长篇小说有点「平平无奇」,属于可读的小说,但可读性却不强,不会让人有那麽强烈阅读下去的冲动。
不过,恩尼还是强烈建议普佐去将这部小说写完,因为他能在这部小说所涉及的义大利黑帮的剧情桥段中,看出他后来的代表性作品《教父》的影子。
所以,这部小说的创作无疑对普佐来说很重要,可能会直接促成《教父》的诞生。
好在,普佐作为一个老扑街,自然是不会在意暂时的挫折与磨练,不过是些许风霜罢了。
而且他觉得恩尼说的很对,将一部小说写完整后,所获得的进步才是最大的收获。
如果因为一点困难就止步不前,小说就永远写不好。
毕竟,完成永远比完美要来得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