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人老实话不多(1 / 2)

第239章 人老实话不多

石守信走了,悄悄的来,不带走一片云彩。

他自深夜离开洛阳,一路畅通无阻来到孟津渡,赶在运河结冰之前,沿着济水到了历城,然后从历城陆路前往临淄。

这一路顺风顺水,简直有神力加持一般。

待他抵达临淄的时候,朝廷派来的加急快马后发先至,将石守信的任命书送到了刺史衙门。

青州刺史如故,但加封征东将军,都督青徐诸军事。刺史衙门直接改为都督府,权势涨了一大截,这个自不必提。

有了都督青徐诸军事和征东将军的职位,石守信就可以把手伸到徐州,变着法子折腾折腾徐州那些多如牛毛的世家大户了。

并不是简单的权势增加而已。

到时候谁要是不听话,都督府一道军令,跨境剿匪那是妥妥的给他们安排上。

当然了,这只是个名头,还需要有雄厚的实力作为支撑。没有实力,就是鸡毛令箭,无甚屌用。

不管怎麽说,有了大都督的名头,石守信便能在青州撸起袖子大干一场了。

他回到青州后,便立刻监督齐王宫的建造,同时中本地募兵,可谓是雄心勃勃。

石守信离开洛阳时走得轻巧,后面的事情一点都不操心,毕竟他只是一个地方长官而已。

但司马炎作为新天子,他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的。所有善后事宜,都需要他来承担,谁让他是天子呢?

新天子的登基大典波澜不惊,在因陋就简丶平庸不堪但却有条不紊之下执行完毕。

当日宣读过的登基诏书,略加修改后,再次由郑冲宣读。接着是按部就班的祭天丶祭拜太庙,跟此前司马昭登基称帝时如出一辙。

所有的一切,都如同例行公事一般,满桌子酒菜都是假的,让宾客们吃起来如同嚼蜡。

甚至有点令人作呕。

没有遭遇兵变,也没有什麽大臣站出来闹事,大家都平静的接受了太子登基,就如同当初石守信所预料的那样。

每一次成功的皇位更迭,其实都是一次有惊无险的政变,只是没有流血罢了。

登基大典第二天一大早,贾充就被司马炎派人送来的一道圣旨召入宫中。

随后,他就与司马炎一道,来到地窖,并见到了「冷藏完好」的司马昭。

看到司马昭尸体的第一眼,贾充就明白了一切,自上次宴会后的所有事情,贾充都想通了。

可惜,他终究是没有提前看破,一步慢步步慢,现在再做什麽已经来不及。

为此损失了不少利益,也失去了提前布局的先机。

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贾充并非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身后有各种「朋友」,为他摇旗呐喊,加油打气。

「先帝走得太突然了,唉!」

贾充摇头叹息,脸上的悲伤都是装出来的。

「贾爱卿,你随朕来。」

司马炎没有再客套,对贾充点点头道。刚刚不过是捅破窗户纸,接下来的事情,才是要好好说道说道。

二人回到御书房内落座,司马炎也不客气,让宦官端上来一壶酒,边喝边聊。

司马炎看向贾充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心中暗暗警惕。

当日他登基之时,正当众人犹豫不决,是贾充第一个站出来「三呼万岁」,才让朝会得以继续。

这个老登的政治嗅觉,是无与伦比的。

「不知陛下相召,所谓何事呢?」

贾充装出一副茫然无知的模样,开口询问道。司马炎听到这话,心中一冷,暗骂贾充无耻。

新皇登基成功,只能证明群臣接受他当天子。但这并不是说他们这些老臣子,就会心甘情愿替天子办事呀!

要不然又怎麽会有「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样的说法呢?

如果老臣真的乖巧,又怎麽会被集体清洗呢?

司马炎登基成功并不是万事大吉,他还需要面对如贾充这般,当初在他父亲身边办事的老臣子。

要麽成功说服他们效力,或者一脚将他们踢出朝廷,回家抱孙子!

「唉!」

司马炎长叹一声,看向贾充说道:

「贾爱卿啊,不瞒你说,朕当初盼着先帝长命百岁,朕就安安心心当着太子便好。

没有想太多的事情。

可谁曾想,先帝就这麽突然就走了!

朕还没有准备好当天子啊!」

司马炎脸上带着几分哀痛与真挚,贾充亦是感同身受点点头。

虽然他心中不以为然,但并不会点破。

并且将来无论什麽时候,他都不会点评司马炎这番惺惺作态的表演。

「那陛下今日召微臣来此,是想问……」

贾充打断司马炎的煽情,将话题引到正题。

司马炎也收起脸上的感慨与悲伤,坐直了身体,一脸肃然说道:「朕骤然登大宝,不知道应该如何治理国家,还有很多事情要请教贾爱卿。」

「陛下请问,微臣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贾充对司马炎作揖行礼说道,脸上带着淡然的笑容。

虽然司马炎是今日才请贾充来御书房问询,但刚刚问出的问题,早已在心中酝酿许久了。

「国家成平日久,积弊丛生。

这九品中正制是否堪用,朕心中很是疑惑。

新朝新气象,不知道这官府构架,是不是应该调整一番。

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不是应该调整一番。

请贾太尉为朕解惑。」

司马炎虚心请教,脸上的态度看起来很诚恳。

听到这话,贾充心中有底了。

他微笑说道:

「如今中枢设三公(太尉丶司徒丶司空),另有尚书台丶中书省等机构,以强化天子权柄。

此构架强于汉代的三公九卿制,以微臣之见,并无不妥,可以沿袭之。

至于九品中正制,也为国家提拔了不少人才,稍加改动便是,加入考察孝道,不必大改。

倒是汉代以来的律法太过于严苛,微臣建议简化律法条文,同时减轻刑罚,让孝道与法条结合。

此乃法不外乎人情也。」

贾充洋洋洒洒说了三条,听得司马炎眉头微皱。

第一条,改朝廷官衙配置,那是不行的,这里头有太多政治利益。

一改不打紧,许多门生故吏就要卷铺盖回家等待选官了。

这还了得?

第二条那就更不能改了,九品中正制的核心,乃是地方中正官依据家世丶才德将人才评定为上中下九等,作为朝廷任官依据。

也就是说,只要定了品级,那麽这个人的官路,基本上就可以看到头了。

经典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那麽,中正官定品级的时候会怎麽评级呢?这可不能细说,这是官场升迁的核心秘密。

要是改这个制度,今日颁布政令,一个月后大晋就是盗匪遍地了。这也是万万不能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