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293【人生如逆旅】(1 / 2)

相国在上 上汤豆苗 3700 字 1天前

第294章 293【人生如逆旅】

薛淮心里清楚,范东阳今日是无事不登三宝殿。

无论薛淮是否承认,这场发端于江南的盐漕之争,本质上是朝中几方势力碰撞激化产生的结果,否则天子只需一道圣旨,薛淮和蒋济舟就得乖乖领命,根本不需要一位钦差大臣专程南下。

诚然,薛淮所做的种种准备加快了漕运一系势力的退让,让盐协能够取得阶段性的胜利,然而这件事真正的麻烦才刚刚开始,那便是漕运旧制要不要改和如何改。

对于范东阳来说,他此行首要职责是保证两淮盐政新法的推行和千里运河的安稳,目前这件事算是初步完成。

在此之上若是能再有建树,他当然求之不得,但也不会承担过多的风险,所以只会稍稍偏向薛淮。

而薛淮似乎应该乘胜追击,毕竟他是朝野皆知的清流中坚,如果他真能推动漕运改制,那麽他在清流派系的地位将飞速上升,而非像以前那般只能仰仗沈望亲传弟子的名头。

但是正如薛淮方才所言,如果因为查出一些贪官污吏就能促使漕运改制,这件事根本轮不到他们来办,朝廷几十年前就会出手解决。

阻挠漕运改制的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群体。

这里面有蒋济舟和宋义之类的漕衙官员,还有朝堂之上收受各种孝敬的高官丶依靠千里运河牟利的广大中下层官吏丶与漕运系统存在权责交织的其他衙署官员丶盘踞运河沿岸的漕帮和地方豪族丶因为生存艰难而被利益捆绑的底层胥吏漕工等等。

简而言之,百万槽工衣食所系并非夸大其词。

薛淮这次能够取胜,一者是依靠他自己的能力,二者是靠范东阳的偏向,三者便是因为这件事并未触及到漕运系统的核心利益。

与此事相比,推动漕运改制的难度犹如天壤之别。

这就是范东阳今日主动到访的目的所在,他要在上奏之前,和薛淮丶黄冲丶蒋济舟等人达成一定的共识,尽量避免各执一词引发更大规模的党争。

薛淮想明白了范东阳的来意,遂起身帮其添茶,然后平静地说道:「总宪,漕运积弊深重,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程度。」

范东阳轻叹一声,缓缓道:「话虽如此,可此事毕竟牵一发而动全身,再者,单凭你我的力量恐怕难以撼动沉疴。」

「不是还有蒋总督麽?」

薛淮坐了回去,继而道:「赵琮丶陈豹丶董大昌等人勾结妖教乱党,即便他们只是贪图金银中饱私囊,并无谋逆作乱之心,可是这种事犹如黄泥巴掉进裤裆里,想要撇清可没那麽容易。在下官看来,蒋总督若想将来依旧能荣归故里,这次多多少少要展现出一些诚意。」

范东阳稍稍沉默,然后摇了摇头,感慨道:「景澈,身不由己啊。」

薛淮目光微凝。

范东阳开诚布公地说道:「换做你是蒋总督,你是相信积怨多年的对手会因为你的退让放你一马,还是更相信与自己利益交织不分你我的同党?」

这句话可谓推心置腹毫无遮掩。

立场决定一切,这是范东阳的看法,而事实也多半如此。

蒋济舟身为漕运总督,他代表的不仅是自身和蒋家的利益,更是这张网上所有势力的立场。

官场斗争素来杀人不见血,蒋济舟硬撑下去还有希望,背叛宁党必然会是死路一条,若他真的这样做了,等到山穷水尽之时谁还会救他?

清流一派?次辅一党?还是他薛淮?

「当然,你所言亦有道理。」

范东阳话锋一转,恳切地说道:「国朝百馀年来,漕运这一块积压的问题着实不少,陛下对此颇为关切,此番让我南下也是为了实地勘察详情。既然存在问题,我等官员就要想办法解决,尽可能在不影响社稷根基的前提下为君分忧,如此方不负陛下的厚望,你说呢?」

薛淮没有立刻给出答覆。

其实范东阳的态度很明确,归根结底就是七个字——缝缝补补又三年。

片刻过后,薛淮点头道:「总宪所言极是。」

范东阳心中大定,面上浮现和煦亲善的笑容,徐徐道:「景澈,陛下对你寄予厚望,你的仕途决不会停在扬州,不过……容我罗嗦几句,陛下难呐,大燕幅员辽阔子民亿万,今天这里受灾明天那里动乱,朝堂和地方又有很多不省心的官员,江山之重都压在陛下的肩上,我等身为臣子理应体恤圣意,切莫因一时意气寒了陛下的心。」

薛淮垂首道:「下官受教了。」

范东阳看出他的心情比较低落,对此并不觉得意外,毕竟薛淮才弱冠之龄,虽说他行事老道心机深沉,终究有着年轻人的锐意果敢和进取之心,此番肯定想大展拳脚推动漕运改制,从而在青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念及此,范东阳宽慰道:「于你而言,关于此事各退一步的选择并非坏事,你可知道你最大的优势是什麽?」

薛淮略显不解地说道:「还请总宪赐教。」

「年纪!」

范东阳略带艳羡地说道:「若我没有记错,你今年不过刚满二十岁,大好人生才刚刚开始。将来你有足够的时间施展抱负,而今只需用心沉淀自己,为将来打下牢固的基础。」

这番话倒是有了几分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