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气象武器的技术可行性(1 / 2)

第153章 气象武器的技术可行性

会议后,陆安亲自签字盖章批准,「星箭1号」项目正式上马,由吴光裕作为该项目总负责人陆安并不参与到一线搞火箭技术研发,如今拥有星流软体工具的支持,再有这群航天界的顶级专家团队,足够了。

完全可以当甩手掌柜,这他最喜欢的状态,只需定期跟进项目查看进度就行。

星界动力和的前期阶段只要搞火箭技术基本不需要陆安出手,等到中期阶段开始搞可往返地球与太空的运输飞船的时候才是他发力的时候。

中期阶段的核心任务就没法完全依靠现在的这些火箭专家们,传统化学燃料火箭会在这个阶段遂渐淘汰。

可往返地球表面与外太空的空天飞船不再使用化学燃料,而是采用可控核聚变能源作为动力来源。

不过从地球表面到外太空这一段距离的运力,空天飞船依然无法承担运力的主力军。

因为空天飞船的单次运力上限也就是千吨级,搁在当下自然很夸张,但在未来人类愈发频繁的太空活动时代,这点运力肯定是跟不上时代的需求。

那时候,大型运力都是方吨级起步。

而万吨级丶十万吨级乃至百十万吨级的超级太空船,这种大家伙是无法登陆星球表面,只能停泊在行星轨道上,建造时也只能在太空船坞里建造。

除非搞定了反重力技术,但这个技术是在陆安前世的人类文明也没有点亮的科技。

运力达到万吨级以上的超级太空船,它的定位是大吞吐量丶远距离跨星球航运,比如从地球到火星丶地球到月球。

单从星球表面到太空这一段距离,万吨级太空船没法登陆表面,千吨级运力的空天飞船又效率太慢成本太高。

这段距离的核心运力,得依赖可以昼夜不间断运行的太空电梯。

空天飞船与太空电梯两者的运力差距,就等同于当下的陆运与海运一样,海运都是完爆陆运。

同样的,太空电梯的运力也是完爆空天飞船。

两者有各种的核心定位,空天飞船定位客流运输,太空电梯定位物流运输。

从星球表面到太空,旅客乘坐空天飞船最舒适,货物采用太空电梯效率快。

接下来的日子里,星界动力航天进入高速运转,「星箭1号」项目在本月正式启动,而星流软体工具成为了驱动该项目的核心引擎,被迅速整合进全研发链条内。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重构了火箭研发范式,

设计选代的速度大幅升,让传统研制模式为之汗颜。

以往需要数周乃至数月的气动外形优化,在星流软体工具上只需要跑几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就搞定。

工程师们就如同试衣服一样,在超级计算机的虚拟世界中尝试成百上千种不同的翼型丶整流罩形状丶发动机布局实时看到性能变化。

结构工程师们利用星流软体工具进行拓扑优化,在保证强度的前提,像雕刻艺术品一样去除余材料,达到近乎极致的轻量化。

丶在星流软体工具上模拟极端再入热流下的材料响应,优化热防护系统的布局和厚度,最后进行实验验证校准,节省了大量昂贵的实物热试验。

发动机这一块,「星火-1A」发动机的设计在星流软体上经历着成千上万次燃烧室流场丶喷管效率丶涡轮泵匹配的叠代模拟。

传统模式需要耗费巨资丶高风险的地面点火试车,现在绝大部分前期的性能验证和问题排查都在星流软体中完成。

液氧/液态甲烷的燃烧稳定性丶高效涡轮泵设计等一系列难题,在星流软体的精确模拟下被一个个攻克着。

在软体模式的世界里,「星箭1号」正在经历成百千次不同工况丶不同故障模式下的飞行模拟,包括最复杂的动力着陆过程,模拟各种风速丶大气密度偏差丶发动机推力偏差,甚至单发失效。

系统整合效率也是倍增,利用星流软体构建「星箭1号」的全数字李生体,从气动丶结构丶

热丶推进到航电,所有分系统的模拟都在这个虚拟火箭火箭上无缝隙集成运行。

这使得接口问题丶相互干扰丶系统耦合效应等传统研发后期才会暴露的巨坑,在早期设计阶段就被星流软体模拟精准预测并解决。

现在的研发路子,已经是从「摸着石头过河」变成了「按图索骥」,效率想不快都难。

时间来到六月底。

6月29日周三,李风庭来到了嘉宁市,他来这里自然是奔着见陆安来的。

「第一代武装机器人长达半年的测试验收结束,所有验收环节全都通过。」李风庭看向陆安笑道:「军方已经批覆,可以进行大规模采购。」

此刻,两人正在一个会客室里面谈。

陆安闻言旋即说:「我们这边随时可以量产交付。」

元界智控在去年12月份交付了1500个武装机器人,现在已完成全部验收环节并通过,军方的计划是总共采购6.5万个第一代武装机器人。

李风庭说道:「原定计划不变,6.35万个分五年采购,今年采购1.15万个,后续每年采购1.3

万个。」

陆安点头道:「没问题,下个月即可完成今年的交付任务。」

元界制造现在的产能,武装机器人这一块的订单都不够塞牙缝的,因为现在的机器人产能,每个月可以达到3万到5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