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就按这个方案来搞,干吧(1 / 2)

第152章 就按这个方案来搞,干吧

传统CFD软体的市场规模并不大,全球年产值仅为30亿美元左右。

但相当重要,具有战略意义。

跟EDA软体异曲同工,市场规模不大,全球年产值也不过几十亿美元的样子。

作为集成电路领域的上游基础工具,EDA软体贯穿于集成电路设计丶制造丶封测等环节,是集成电路产业的战略基础支柱之一。

陆安开发的星流软体工具,对标的就是传统CFD软体。

几大航天机构丶包括几个飞机设计局这次接入星流软体工具并非是免费,而是花了钱购买。

费用是2000万元/年,这个价格其实非常贵,传统CFD软体的年费都是几万到几十万区间,星流软体年费2000万元堪称是天价。

不过接入该工具的几个单位都很乐意花这个钱,因为太物超所值了。

相比较于星流软体能够为项目工程节几十上百亿的资金,还有缩短的项目周期的时间,这2000

万简直就如同九牛身上的一根毛都算不上。

而且,这几个单位接入的星流软体工具是内部特供版,

这不是花多少钱就能用得上的,就算愿意出2个亿丶20个亿的年费也没用。

特供版有着非常高的门槛,还要经过国家有关单位的严格审批,一般的单位机构或企业都用不到,甚至都不知道有特供版的存在。

公版的,目前陆安还没有剥离出来。

以后推出公版,价格也一样收2000万元的年费,爱用不用。

只要公版推出来,肯定是会用的,虽然比传统CFD软体贵了十几倍的价格,但物超所值。

而且这套工具不用还不行,因为你不用,你的竞争对手用了,那你就陷入了极大的劣势,哪怕现在大幅领先,未来都可能会被同行快速追赶上来,甚至是被反超。

毫不夸张的说,凡是涉及到流体问题的行业领域或项目工程,以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大爹,谁都不敢得罪陆安。

星流软体工具的产权和收益,陆安放在星界动力航天公司旗下,也算是给该公司整点副业,毕竟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可能都无法盈利。

当下全球CFD软体的市场规模是30亿美元左右一年。

陆安估摸着,等到星流软体工具的公版逐步面向市场后,整体产值规模扩大到300到500亿美元的问题不大。

并不是行业需求突然指数级倍增,而是星流软体工具价格更昂贵了。

不过短时间内也不会扩大到数百亿美元的年产值,主要是陆安的个人生产力有限。

这玩意只能靠他一个人来开发,AI助手还没有搞出来,他也不可能让自己化身牛马没日没夜的开发。

至于市场的急需,等着吧。

可以确定的是,今后星流软体工具每扩展到一个领域,这个领域内的传统CFD软体就得被星流淘汰.

业内人士会直接用脚投票,毫不犹豫的抛弃传统CFD软体,转而拥抱星流软体,哪怕它比传统CFD软体昂贵十几倍乃至二十几倍。

传统CFD软体的淘汰速度取决于陆安的个人产出效率。

由于星流软体的扩展只能由陆安一人来推进,传统CFD软体的淘汰速度不会那麽快,可能得花上至少十年以上的时间,还没有星流软体的领域,该用传统CFD软体的还是得用。

但传统CFD软体的淘汰是不可逆的,只是速度比较慢而已。

星流软体工具将之全面取代,也只是时间问题。

三天后。

陆安来到了星界动力航天临时总部。

到了公司,他与吴光裕丶王铁艺丶诺维科夫等一众专家开会。

此刻,只见与会的首席总师吴光裕看向陆安说道:

「陆安同志,我们在这段时间经过集中研讨论证,均一致认为在星流工具的支持下,在18个月内的时间周期内完成一款新型火箭从立项到首飞是完全具备可行性的。」

之前他们都是不相信的,因为基于以往的经验科学的思路,18个月这麽短的时间根本不可能。

这点时间甚至连技术论证都不一定够。

但现在不一样了,一款具备革命性意义的新工具诞生后,周期缩短至18个月不再是什麽天方夜谭的事情。

王铁军旋即拿起一份文件递给陆安,说道:「这是我们对星界动力首款火箭也是可回收火箭制定的初步方案,陆安同志,你看看。」

闻言,陆安接过档案袋,取出材料打开一栏。

项目代号初定为:星箭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