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我知道你们很急,但是先别急
末了,主持这场报告会的院士,他带着复杂无比的目光看向陆安强颜欢笑道:「感谢你的精彩报告,虽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恐怕连其百分之一都未能完全理解。」
陆安故作困惑异道:「啊?那我梳理一下再从头讲一次好了。」
此话一出,在场的大佬们有点蚌埠住了,莫名想起了钱老的名言:人再笨,到了14岁还能学不会微积分吗?
在场的这些学术老前辈们,大多数看不懂也不奇怪,因为多数都是干工程的,术业有专攻,这种事情一般来讲是要靠专业的数学家或者理论物理学家,
正因为如此,还特地请过来的数学家丶理论物理学家过来。
最蚌埠住就是几位被请来的数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因为他们也听了很蒙圈,自信心颇受打击,他们一开始可从没想过自己会听不懂。
结果说了五个小时,还真就一个听懂的都没有。
「那倒不用了,我们回头复盘研究就是,我们这些老家伙的身子骨也扛不住。」主持报告会的院士强装淡定连忙说道,这要是再讲一遍,还是没听懂,那可真没脸见人辣。
另一位数学家说道:「不管怎麽说,这都不妨碍我们认识到这项工作的划时代意义,它超越了当前主流的数学物理框架。我们可能需要成立一个专门工作组,花上数年甚至十数年的时间来消化丶理解和验证。」
他看了一眼那巨大屏幕上的电子稿件,不由得说道:「你的这篇论文,将是未来成千上万的学者要攀登的高峰。
半小时后,陆安结束此次行程,搭乘航班离京返回嘉宁市。
他给那些学术界的老前辈们留下了一篇足足有178页的论文内容,这麽厚的内容,光是审稿估计都得要个七八年,而其中有175页都是为了把审稿者带到沟里去的。
陆安心里是有数的,他既不指望他人也不相信后人的智慧。
来作报告之前就有心理准备,所以只能混淆视听,不知道谁是内鬼,那就乾脆自己一人掌握真理。
陆安留下的这篇论文,既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就算审稿审一辈子估计得不出个所以然来。
别人想否了这篇论文的前提是要证明是错的,但恰恰这一点做不到,而陆安又已经实打实的已经转化应用成果了,星流软体工具的存在,这一客观事实又让大家即便不信,也不得不信。
搞到最后只能证明是自己实在太菜了!
值得一提的是,陆安还是体谅老前辈们的,他在那篇178页的论文里藏了不少其它的「学术彩蛋」在里面,老前辈们研究这篇论文,多多少少应该是能发现那些「彩蛋」的。
论文里的这些「彩蛋」是其它学术成果,足以让他们有不小的收获,谁先发现那就是谁的成果。
陆安此举也算是给「忽悠」他们进行一点补偿,藏进去的这些「彩蛋」也是不想让这些老前辈们晚年了备受打击到怀疑人生。
要是审稿个七八年甚至更久,结果颗粒无收,把人给整抑郁就不好了。
这些老前辈们对国家的科技发展至关重要,他们在各自领域都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可不能让他们抑郁了。
陆安留下的这篇论文,是可以对外发表的。
而且他跟上边亲自做报告的时候,谈过星流软体工具的事情,也就是做个降级公用版面向世界公开销售,国内外各领域有需要用到的,都可以购买。
这不但有利于推动国家整体科技进步与发展,而且外国人用了,反而到时候可以成为卡他们脖子的一大利器。
让外国人用了也不用担心会被反超甚至领跑,因为自家有更好更先进的版本,如果对手使用公版能跑20米,那自家内部特供版本能跑100米,领先对手80米。
给对手使用低配公版,还能在很大程度上预判对方发展到什麽阶段,做到知己知彼,而对方却不知道,这就能形成巨大的信息差优势。
上边认可了陆安的这一建议,让其放手去干。
而那篇论文,陆安已经点头应允了,要不要对外发表,让那群老前辈们自己拿主意,他们随时都可以对外公布,不需要再徵询陆安。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一众学术界的老前辈们都陷进去了,
有空就研究陆安的那篇论文,他在学术报告厅的讲解视频是反覆观看研究,满脑子都是论文里的内容。
然后,研究的越久,信心越受打击。
老前辈们宁愿相信自己菜,也不怀疑论文有问题。
陆安回到嘉宁市一周后,邮件是一个接一个发来。
6月11日上午,国内某顶级航空设计研究所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