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高手出招
等到李时珍离开后,张居正这才打开了纸条。
纸条自然是冯保所写的。
内容倒是也没有太多犯忌讳的,就是介绍了一下皇帝三餐情况和健康状态。
看完之后,张居正将纸条浸入笔洗中,等到纸条浸润后用笔搅碎。
看来皇帝的身体稳定下来了。
既然皇帝的身体稳定下来,那自己就可以去主持今年的科举了。
现在张居正十分的被动。
高拱是内阁首辅,在皇帝无法履行皇权的时候,高拱的权力变得极大。
而且高拱本来也深受隆庆皇帝的信任,在皇帝失语后,高拱这个内阁首辅就得到了皇帝的授权,主持外朝的事务。
高拱的第一招,就是让自己去做科举的总裁官。
这个让百官都羡慕的好差事,却要远离权利中心一个月。
万一这段时间皇帝的身体出状况,那等到自己从贡院出来,那就再也斗不过高拱了。
但是主持会试的好处也太大了。
隆庆皇帝的身体已经很差了。
张居正是最清楚皇帝身体状况的,长期服用丹药,加上纵情声色,让皇帝身体内虚到了极点。
这次正旦大朝会,如果不是李时珍果断施针放血,可不仅仅是失语这麽简单。
既然这样,那这次的科举,应该是隆庆朝最后一次科举了。
而这一次的进士,将会成为新朝的重要政治势力。
张居正立志要做大事,必然不会放弃这股势力,出任这一次的主考官。
高拱这自然是阳谋。
两人其实就是在对赌,赌的就是在会试的一个月内,隆庆皇帝的身体不发生剧烈的变化。
一旦宫廷发生聚变,那贡院中的张居正就无法做出应对,失去控制力。
如果这段时间宫廷内没有变化,那主持这次会试的张居正就能赚取到足够的声望,并且成为这一届进士的座师,为日后自己推动新政积攒班底。
如果是别人,肯定不会为了虚无缥缈的未来,和高拱进行这样的赌约。
但是张居正不同!
他从刚刚踏入官场的时候,就有改革税制的志向。
改革是需要人才的,张居正深知这个问题,所以这一次的会试总裁官他也势在必得!
万一这新科进士中,再有一个苏子霖呢?
张居正不愿意四年前的遗憾再次上演,势必要这一榜的人才尽入囊中!
当然,张居正也不是没有后手。
冯保早已经和他订下了秘密盟约,有冯保这个司礼监掌印在皇帝身边,只要皇帝不驾崩,自己总还能保留一份先机。
而且张居正也不是被动防守。
他也给高拱安排了一份「大礼」。
现在轮到他出招了,且看高拱如何应对。
——
正月十六日。
通政司是不封还大印的,因为在过年期间通政司也要保证公文的畅通。
但是在正月的时候,通政司一般会轮流上班,给大家也稍稍放一些假。
但是今天是正月十六,京师所有衙门都会在这一天宣布开衙,通政司也象徵性的举行一个仪式。
通政司李一元也象徵性的将自己的大印封存,通政司内的官吏们齐聚后,右通议苏泽送上钥匙,李一元解开封条,宣布通政使大印重新启用,也就宣布今年通政司开张了。
等到仪式完毕,李一元就躲进了自己的公房中。
整个年,通政司都过得不踏实。
没办法,正旦大朝会上出现那样的事情,李一元作为通政使这个级别的重臣,自然也从一些「渠道」知道了皇帝的身体状况。
而这一切也必然会传导到整个官场上。
各种消息丶谣言,经过过年期间的渲染传播,最终将会在哪里爆发,李一元不清楚。
但是他清楚的是,一旦官场爆发冲突,自己的通政司一定倒霉。
今日在开衙的仪式中,李一元一直在祈祷今日无事,好歹年节后的第一天,也让通政司安宁几日吧!
过了一个时辰,李一元又喊到了自己身边的经历官徐叔礼。
「早上的奏疏多吗?」
徐叔礼摇头说道:
「大银台,今天各衙门才刚刚开衙,这会儿没几份奏疏。」
李一元安心了一些,他对着徐叔礼说道:
「若是有事及时通报本官!」
等到徐叔礼离开之后,李一元又默念了几句「今日无事」,这才翻开了今天的报纸。
和各大衙门一样,四大报纸原本在过年期间也都是停刊的。
但是今年的情况不一样,四大报纸的竞争又卷到了一个新阶段,四大报纸竟然都没有停刊。
《乐府新报》的办法最巧妙,用的是春节特刊的办法。
这次的春节特刊,是《乐府新报》举办的一次白话文大赛。
主题就是用白话文写作,题材不限,无论是诗歌丶小说丶戏剧都可以,只要是用白话文写作的就可以。
这些内容在年前都已经采编完毕了,印刷厂早早就准备印刷好了,在过年期间分开放出来。
李一元简单看了一几篇,白话文的文章果然看起来非常的轻松,一些文章写的相当不错。
李一元甚至看到了一首用白话文所写的短诗,其实说是诗句,更像是白话戏文,但是读完李一元竟然觉得意境相当不错。
再一看作者,汤显祖?
李一元才想起来,这位《牡丹亭》的作者,不是应朝鲜国主的邀请,前往朝鲜了吗?
竟然还有朝鲜的投稿啊。
李一元从中看到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李一元简单看完了这几份报纸,剩下一些短篇的小说没舍得看,准备等今天下衙后带回家里看。
接下来就是《新乐府报》了。
这次《新乐府报》也在过年期间发起了特刊。
这是一系列的报告。
报告的对象,就是大运河沿线的漕工。
整个报告分成了很多篇幅,分别介绍了大运河沿岸不同城市,漕工的生存现状。
《新乐府报》首先指出了整个大运河漕运业务下降的现状。
原因也很简单,是海运分流了一部分的漕运业务。
海运的成本实在是太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