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江南红线(1 / 2)

第349章 江南红线

十月,深秋的夜,已然浸透了彻骨的凉意。

自鸣钟那沉闷的铜摆,在空旷的宫苑间回荡,悠长得仿佛能将人的魂魄也一并带入那无边的墨色里去。

然而,这足以冻彻寻常瓦舍的寒气,却丝毫进不得乾清宫西暖阁的门。

御案之后,朱由检正静静地端坐着。

他那张尚带着几分少年轮廓的面庞在烛火的映照下,显得沉静而肃穆,全无一丝倦意。

方才,王承恩刚为他奉上了一小盏燕窝莲子羹,那温润的甜意尚在唇齿间流转,而他的目光却早已凝聚在了眼前那堆积如山的两摞奏疏之上。

朱由检首先伸出手,取过了左手黄册最顶端的一份奏疏。

这份奏疏的封皮,乃是南海进贡的鲨鱼皮所制,触手微凉而坚韧。

封皮之上,赫然盖着两方崭新的大印,一为「广东市舶提举司」,另一方则更为醒目「钦命督理沿海通商关税皇家海关总署之印」。

他缓缓展开,白纸之上,一行行清晰的蝇头小楷,便如一道道奔涌的白银洪流扑面而来。

「……自圣天子开海禁丶革旧弊丶设海关总署以来,商通四海,舶交万国。计二月至九月,仅广州丶月港丶松江三处主港,徵得船钞丶货税丶引税等,共计白银八百零七万三千四百二十六两。另有西洋诸国所献之珍奇丶火器丶图纸等,俱已入库……」

八百万两!

这个数字像一团炽热的火焰,在朱由检的眼底轰然燃起。

他心中默默算着,仅仅三处口岸的关税,便已然超过了旧时全国岁入之半!

「国之血脉,非粟米而在银钱;朝之底气,非空言而在府库。」

朱由检的嘴角浮现真正发自内心的笑意。

这不再是过去那般,从晋商丶从勋贵丶从贪官污吏的骨头缝里一两一两刮出来的血腥银子。

这是堂堂正正流淌在帝国新兴动脉里的,充满活力的黄金之血!

这股强劲的血液正源源不断地注入大明这具曾一度枯槁的躯体,让它的肌肉重新饱满,让它的心脏再次有力地搏动。

「钱!都是朕的钱!」

朱由检心中暗道,「有了钱,想做的事,便都有了底气!」

他将这份令人心神振奋的奏报轻轻放下,接着取来了下面三份。

这三份是他心中真正的倚仗,是他亲手布下的,撬动整个江南经济格局的「三驾马车」。

第一份来自于应天巡抚孙传庭。

奏疏之中,孙传庭用他那冷静而详实的笔触,细细阐述了应天省在新政之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核心,便是「以工代赈」模式的巨大成功。

「……北方灾地流民,凡青壮者,皆由官府组织南下。入应天界,即有『招工局』登记造册,按其体格丶籍贯分派。或入官办之军械厂丶造船厂,或入皇商之纺织厂丶瓷器厂。日给薪五十文,管两餐。

民感圣恩,做工勤勉,无有生事者。

昔日沿途乞讨丶饿殍遍地之景,已然绝迹。

臣尝微服私访,见一陕地大汉,年三十许,曾为流寇。今在宝源军械局为锻工,月入二两。其人于工歇之时,于『大明宝钞总行』之柜前,将其半月薪俸汇与其在陕地天子屯之妻儿。

其言,『昔为贼,一日三惊,食不果腹;今为工,堂堂正正,以力养家,方知为人滋味。』闻之,令人感慨。社会之安定,莫过于使民有业丶有家丶有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