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半成品机炮(2 / 2)

毫米小炮,就意识到这是一门需要手动退壳和装弹的炮。

嗯————大致就类似于地球位面「俾斯麦级」的垃圾37毫米手拉机防空小炮,甚至更简陋一点。

而且,37毫米的炮用手拉机也就罢了,毕竟现在的技术水平造不出40毫米博福斯那样的玩意儿。

但20毫米的小炮,也依然用手拉机丶装一发打一发退一发壳,就实在太简陋了。

鲁路修忍不住问了个问题:「这玩意儿靠手动装填,最快可以打多快?」

古斯塔夫想了想:「大概每分钟三四十发吧,这我记不清了,你要不要问问贝克博士,他今天也来参加验收仪式了。」

鲁路修:「项目负责人亲自来了?那也好,找来问问吧。」

古斯塔夫便吩咐助理去找人,不一会儿就把莱因哈特.贝克找来了,甚至还额外找来了一名DWM

公司的技术负责人,负责13.2毫米口径弹药和机枪研发工作的,还有一名从毛瑟公司借调到DWM配合的工程师。

鲁路修如今的地位也是今时不同往日,虽然还是准将,可已经快要一呼百应了。

贝克博士作为地球位面的「厄利孔机炮之父」,对自己的作品当然是轻车熟路,告诉鲁路修这款新机炮目前极限可以打每分钟45发左右。

20毫米的小炮,还这麽慢,放后世绝对是耻辱了,但谁让它才刚初生呢。

鲁路修也没要求过高,先问他对目前的弹道特性满意麽,贝克博士也说弹道没问题,精度和装药丶威力都是可以的,未来如果有改进,也是让炮本身去跟着改,而弹药就不动了。

鲁路修又问起他对于未来如何实现自动射击丶有没有想法,比如是不是想借鉴传统MG08重机枪那样的闭锁机构和退壳复进系统。

在这一点上,贝克博士很有自己的想法,他婉拒了这一技术路线,表示如果要作为防空炮和反轻装甲目标和土木工事的扫射型机炮,他还是更看好类似于MP15冲锋枪那种「自由枪机」的结构。

当然了,放到机炮上,应该叫「自由炮机」,不过肯定跟MP15不完全一样,他在设想一种延迟点火激发的撞针机械结构,反正跟MP15冲锋枪最相似的原理点就在于,他不准备追求「彻底锁死枪膛再激发」,而是跟自由枪机冲锋枪一样,能容忍一些尾膛的漏气丶漏烟丶漏火问题。

膛压和射程也有可能因此降低,穿甲厚度和动能也有可能降低,但那样才能确保最快速度研发出来,而且射速够快。

贝克博士还说,反正20毫米的机炮,对于目前敌人普遍只有8毫米的「小威利」坦克装甲,已经绰绰有馀了,只要尽快造出来,打目前布国人的一切坦克都是绝对能穿的。

打一切飞机也都可以做到只要命中就打穿丶打断。至于能不能一发就击落,那还得看是否命中要害,否则就算穿了断了,但不是要害部位,飞机还能挣扎着飞回去,那也没办法。只要打中机体核心部位,任何飞机都是秒杀的。

鲁路修原本也不是很懂机枪和机炮的自动装弹细节原理,但他知道历史上的厄利孔机炮似乎也是有点这个风格的。如今因为鲁路修导致的蝴蝶效应,MP18冲锋枪变成了MP15,提前三年诞生。

MP15上的「自由枪机」能够极大简化自动枪炮抽壳和复进装填的结构设计。这个优势被贝克博士看到了,由此启发触类旁通,加快了他自己的研究进度,这也不足为奇。

鲁路修因为之前跟伯格曼公司的雨果.施迈瑟讨论过很久,也现学了不少冲锋枪自动原理,当下他就拿去年学到的经验,跟贝克博士又切磋一番,互相取长补短,也算是尺有所短丶寸有所长了。

鲁路修的话,大部分贝克博士都是早就知道的,但十句里有一两句能给贝克启发,也算是一件好事了。

一番梳理后,莱因哈特.贝克的思路也更成熟了,表示再给他几个月,就可以把这款弹药完全磨合定型,然后就可以着手优化自动复装技术的问题,把手拉机改成自动炮。

双方对了一下时间表,鲁路修建议他在4月份春季攻势开始之前丶造好一批手拉机版本的,尽快投入陆战实战测试。确保弹药没问题后,5月份或下半年开始整合自动装弹技术。

贝克博士估计到时候还要大半年左右,就可以把自动装弹款造出来,再算上小批量生产的时间,大约1917年春季攻势时就可以把早期自动款投入实战。

不过到时候其用到的「炮机」肯定是宁轻勿重的,因为太轻的话最多漏气漏火严重一点,而太重会导致后座不到位丶抽壳稳定性差,会卡壳—一这一点,在当初MP15冲锋枪刚研发出来,装备最初几个突击营的时候,也有过类似情况。

1914年底的时候,第一批拿MP15冲锋枪的士兵,可都是装备了厚实的皮革防火手套,还戴了防毒面具,就是怕手臂被冲锋枪的漏火烧伤,也避免口鼻被浓烈的漏烟呛到。

20毫米炮弹出现尾膛漏烟漏火的话,会比9毫米手枪弹恐怖得多。

估计炮手得躲得远一点,第一批用户甚至得全身穿类似消防员的防火服,免得被自己炮尾漏出来的火药燃气烧伤。

但为了加快研发进度丶尽快投入实战测试,这些代价都是值得的。如果按照精细打磨丶试验场上测试充分再生产的路线,1917年春天初代自动炮出来后,估计微调磨合炮机都能花上一两年—

地球位面丑国人的M2型12.7毫米重机枪,最后就磨合了很久,前后研发整整3年。

现在这种激进的路线,可以确保初代20毫米自动炮1917年春入役丶到1917年秋就通过大规模实战反馈调整好设计丶1917年底或1918年初,就可以把量产的第二代稳定款批量投入实战。

这个1918年初大批装备的稳定款,基本可以和地球位面1920年代的厄利孔机炮MK—1型差不多。

(注:厄利孔MK—1型已经基本可用了,二战前的厄利孔都是这种,没大改。厄利孔MK—2是1941

年才量产并投入实战的,是基于1939年底二战开打后丶各国的实战经验搜集数据后针对性改良的。

主角再加速科研,也就做到1918年初拿出厄利孔MK—1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