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一个合格的参谋部,至少得给所有假想敌都做方案(2 / 2)

施里芬参谋长是1913年过世的,而且去世前最后一年多,健康状况已经非常恶化,几乎不能视事。所以,施里芬参谋长其实并没有全程关注到1912年的第一次巴尔于战争和1913年的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而在此之前,帝国的主要外交紧张危机来自于哪里?来自于1906年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和1911

年的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两次巴尔干战争,都是东线的战争,导致世界局势紧张的都是露沙人及其党羽的问题。而两次摩洛哥危机,都是西线的危机,导致世界局势紧张的都是帝国和法兰克人之间的争夺。

所以在施里芬参谋长制定计划的那些年里,他没看到东线的紧张程度有超越西线的趋势丶他也不可能预料到后来的塞拉耶佛事件等直接导致战争的导火索会是什麽样子的丶也不可能预料到露沙人竟然会送给我们一个正义的开战藉口」这种情况,在施里芬参谋长生前,他的一切计划都是基于未来的战争或许是帝国主动发起的」这一推演,他没料到敌人会送藉口,也就导致当藉口送到面前的时候丶我们没有抓住一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所以,我认为相比于执行施里芬计划不利,小毛奇参谋长当初最大的问题,是没能在他接手后的两年里,好好工作丶加班加点根据新的政治和外交形势,做一份新的方案,或是补充方案。来解决如果东线的敌人给我们递刀把丶递藉口了,我们该如何去抓住」的问题。

正因为他没有拿出新的补充方案,消极怠工,所以当突发事件真的到来丶战争真的到来时,他别无选择,只能去执行并不严格适配这一现实情况的施里芬计划」,同时他又没执行好,所以他该当被罢职。

我认为,在未来的世界,任何国家的参谋部,如果它配得上被称为一个合格的参谋部,那它就必须针对所有假想敌丶制作专门单独的应急预案丶如果单独和某个国家开战,仗要怎麽打。这才是军事服务于政治丶服务于外交丶服务于经济丶忠于皇帝和国家和人民应有的态度。而不是让军事凌驾于国家和人民之上!」

鲁路修提的这个问题,一战之后很多国家都吸取教训改了。

就像地球位面,德玛尼亚在二战时有「白色方案/黄色方案/蓝色方案」,一堆各种方案,单独把波兰丶法兰克和其他邻国拎出来,假想如果单单和这一个国家开战,仗该怎麽打。

这就是吸取了一战时的惨痛教训,他们也知道只有一套施里芬计划试图一招鲜吃遍天是不可能的了,那种豪赌已经付出过亡国的惨痛代价了。

玩过《钢铁雄心》的玩家也都知道,如果你玩的是丑国,就能看到游戏里丑国的外交军事国策线里,也有一堆各种颜色的方案,「黑色方案/红色方案/绿色方案」,不光有单独针对德玛尼亚的军事计划,甚至还有单独针对坎拿大和墨西哥这些丑国邻国的。

而这些方案,真实历史上也都是存在的,并不是P社这些游戏公司捏造。是因为丑国参联真心吸取了德玛尼亚人上次战争的教训,从此务求面面俱到。

因为别看坎拿大和墨西哥正常情况下对丑国毫无威胁,但鬼知道哪天会不会有个意外突发的黑天鹅事件丶导致坎拿大或是墨西哥乱了,或是一夜之间变了颜色,需要丑国去秒杀呢?

同理,后世很多看官都听过一种传言:「地球位面的巴巴罗萨行动之前,其实对面也有一个「大雷雨计划」,所以巴巴罗萨只是先下手为强」一这种说法,严格来说是有点瑕疵的,只能说「大雷雨计划」是确实存在的,但没有证据表明当时「大雷雨计划」有任何立刻落到实处的紧迫风险。

或许「大雷雨计划」也只是一种「针对任何邻国都要有备无患留一手」的作战计划,平时就是锁在参谋部办公桌的抽屉里吃灰。这一点不吹不黑,没必要尬黑。

连《亮剑》里的丁伟,上军校的时候都明白:别看50年代初,东方大国和北方邻居关系还很好。但作为将军,在作参谋预案的时候是不能有感情亲疏左右自己的判断的。

哪怕是当时的盟友,该提防就要提防,平时就要做一份万一哪天翻脸之后跟对方开乾的国防计划,而那些批评丁伟「以盟友为假想敌」的人,才是迂腐之士。

这些道理,搁几十年后其实懂的人很多。

但无奈眼下是鲁路修位面的1916年,除了鲁路修这个穿越者,其他人都还没来得及反思想明白这个道理。

于是鲁路修就自然而然成了第一个提出「一个合格的参谋部,应该在和平年代不分亲疏地对所有假想敌邻国制定一份单独针对这个国家的作战计划,不论当时的外交形势丶感情亲疏如何。因为你不知道哪天邻国就可能发生一个黑天鹅事件,如塞拉耶佛事件那般,导致邻国突然局面变天,必须立刻雷霆手段处置。」

鲁路修此时此刻跟戈尔茨元帅说的那些话,其实倒是跟《亮剑》里丁伟在选题时说的差不多。

只不过鲁路修并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他也不选定特定课题,他只是给未来的总参谋部提要求,要求他们必须无差别无亲疏制定N份计划。

PS:上一章老有人提人名,给利德哈特翻案,这里稍微分析一下。麻烦提人名的人翻回去看一眼,我当时写的是「利德哈特的战忽」,我是对事不对人!

我没有针对利德哈特的全部学说,只是说利德哈特说的那些战忽的话。

就算一个人说的一部分话是对的,但不代表他说的全部话都是对的。

局座说的话很多也是对的,但他战忽敌人时说的话当然不是对的。

利德哈特分析德玛尼亚的那些言论,是明显的战忽,就是为了让德玛尼亚人在已经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好别反思,最好再有下一场战争的话仍然翻版施里芬计划,那麽他们就可以再故技重施重新防住一次。

但最后地球位面的二战恰恰是因为曼施坦因没有照抄施里芬计划。他给了布国人一个「我们觉得施里芬计划本身没错,是执行过程中有问题」的印象,但实际上最后临门一脚用了少壮反思派的计划,才秒了法,才打出了敦刻尔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