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德飞机公司就在马赛,这还是科曼建议的,虽然在这里制造了一场马赛大捷,但再怎麽说大家都是法国人,科曼心里还是有些愧疚,在这种心理下,把巴德团队放在了马赛,也算是一种补偿。
巴德公司的厂房本身并不起眼,但进入后的第一眼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整个工厂内部空间广阔得令人失去尺度感,仿佛一个室内城市。
空气中有淡淡的金属和机油味,温度适中,通风良好。头顶上是密集的钢架结构和的照明灯,脚下是坚实的地面,穿梭着工程车辆。
科曼没有马上返回巴黎,而是来到这来看一下支线客机的进度,飞机的机身丶机翼丶尾翼等大部件在固定站位上静止不动。一时半会他也不知道这个寄予厚望的客机到底进度到哪。
「科曼少校,你是来看进度的?」总设计师巴德得知科曼前来,放下了手中的工作出现,「催促我们快点研发?」
「绝对没有这个意思,安全第一。」科曼矢口否认,这个世界上很多产业是可以用科学公式来概括的,到时候套用进行制造就行。
可很多并不是全部,航空业恰恰是一个经验而不是科学的产业。从严格的数学层面上讲,工程师们知道如何设计能在高空飞行的飞机,但数学公式并不能解释气动升力产生的原因。
美国倒是很有自信的在二十一世纪,放弃了建造超高音速风洞的想法,改由计算机进行模拟数据,结果就是超高音速飞弹造不出来,第六代战斗机难产,那边老老实实的制造风洞的东方大国,倒是都有成品了。
事实证明这玩意就只能老老实实的吹风洞,根本就不是超级计算机可以搞定的。
人类对航空航天的理解,其实是建立在一系列经验公式之上。这些公式来自大量模型机的风洞实验和真机试飞积累的数据建模,而不是像其他学科那样拥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所以这种产业,科曼哪敢施压加快进度,它就不是一个可以施压东西,给压力换来的大概率是事故。
这个反应让巴德很满意,德国在战争时期就大量使用了风洞技术,不但用在飞机制造上面,火箭发射上面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
不过这些宝贵的数据,现在都归华盛顿和莫斯科所有,巴德团队现在很多都是要从头开始。
科曼来这里就是说了一堆彩虹屁,用鼓励的口吻,加上一些法郎振奋了团队的士气,然后就去车站回巴黎了,来的乾脆走的也果断。
本次回国休假的时间,正好碰上几个热点事件,还有一件事就是菲利普戴高乐被晋升为上尉,斜角甲板丶光感辅助的航空母舰设计,也受到了法国海军的广泛认可,菲利普戴高乐成为了法国航母派的一个新星。
科曼相信,这全都是因为菲利普戴高乐本人的才能,绝对和法国的民族英雄,自由法国的创建者戴高乐将军无关。
之所以说是航母派,是因为在十九世纪末期,法国就决定了后来被总结为空潜快的路线,根据空潜快的路线,法国海军的建军核心是建立一支绿水海军,维护包括地中海的近海海权。
而航空母舰这种军舰,不管从什麽角度有和空潜快路线不沾边,而空潜快路线现在的代表则是潜艇派。
「这?」科曼见到马丁后,听到马丁提及现在法国海军的路线之争,心说怎麽在什麽国家,都会碰到这样的事情?至少他就知道,中苏都有过这种路线之争。
在苏联红海军航母派声音长期受到潜艇派的压制,至于东方大国的问题就很简单,主要是没钱闹得。
没钱?这其实也可以解释现在法国海军的路线之争,海军可不是一个多快好省的军种。
不过科曼还是很有信心的,「相信菲利普戴高乐上尉的声音,足以让国防部和政府重视起来。」
「那当然,我们都知道原因。」马丁也赞同,原因自然就是菲利普戴高乐上尉,是戴高乐将军的儿子,没有其他原因。
第一次中东战争陷入到了一种以色列最不愿意的局面当中,以一种消耗战的方式进行,以色列反攻埃及的想法很好,但是没有成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