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通知:北直隶永昌元年新政OKR计划填报工作开始了
」杨卿,朕听说你前几日偶感风寒,如今可好些了?」
满殿的寂静中,这一句关心显得格外清晰。
所有人的目光,或明或暗,都集中到了杨景辰身上。
杨景辰显然也没料到皇帝会在这等场合公开询问他的身体状况,他先是微微一愣,随即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他站起身,五十多岁的脸上泛起一丝红润,不是因为病,而是因为激动与自豪。
「臣谢陛下天恩垂问。」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不过是些许小恙,服了一剂药,发了阵汗便已无碍了。劳陛下挂怀,臣不胜惶恐。」
朱由检满意地点点头,脸上的笑意更深了些。
「无碍便好。杨卿身为天官,为国选才,乃是国之栋梁,朕可离不开你。入冬以后,日渐寒冷,还需多多保重。」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待会散了会,杨卿稍候片刻,朕让御药房给你备几根上好的人参,带回去补一补身子。」
「臣——叩谢天恩!」
杨景辰离坐而拜,用恰到好处的颤抖,演完了这场君臣相得的戏码。
朱由检坦然地受了他这一礼,轻轻抬了抬手,示意他坐下。
然后,他的目光才缓缓扫过殿内群臣。
方才这番作态,可以说是刻意至极,甚至显得有些幼稚。
但朱由检要的就是这份刻意。
他意思再明白不过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要是这麽明显还读不懂,还找不到发力方向,那朱由检也真的没招了。
「好了。」朱由检轻轻叩了叩桌面。
「接下来所议,各事涉及多部,朕就不再一一发令了。诸位散了会,自去高时明处,领取各自的令书便是。」
「令书上写有奖惩,也有诸事明细,今日却不说那麽多,只聊清楚诸事大概即可。」
此言一出,底下顿时起了一阵轻微的骚动。
令书之中还有内容?
众人纷纷拿眼去看早已拿到令书的来宗道和乔允升,心中充满了好奇与揣测。
然而,那两位大臣却正襟危坐,眼观鼻,鼻观心,丝毫没有要当场打开令书之意。
越是如此,众人心中便越是痒痒。
朱由检将这一切尽收眼底,却不去管,直接开口道:「新政之事,首在用人。」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
人心诸事后,终于要到用人了麽?
「这用人关节,又以京师及地方两处为要。」
「京师者,执掌中央,诸政之始,不可不重。然京师之中,有朕,有诸卿,有天下人的眼睛盯着,倒不怕行差踏错。」
「而地方,尤其是州丶县之官,上接天命,下系生民,于新政最是紧要不过。」
朱由检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
「昔日王安石之政,何以败坏?其根子便在地方。」
「中央设想千般好,到了地方,便走了万般样。」
「中央行事,求的是富国强兵,而地方官吏,却只以搜刮聚敛丶苛附上意为要务。」
「是故,新政越是推行,国家元气反而损耗越快,此诚州县之弊也。」
他抬起眼,问道:「朕此一言,诸卿可有异议?」
群臣心中凛然,皆举起右手,齐声道:「陛下圣明,臣等并无异议。」
「很好。」
朱由检点点头。
「用人一事,史书众说纷纭,但在朕看来,删繁就简,不过三事而已。
'7
「其一,曰选人。」
「新政,在朕的眼中看来,便是一场不流血的战争。」
「北直隶便是此战开端,便是国朝兴复之始,正是要选汰良将,攥指成拳,统统丢到此方寸之地之中。」
朱由检的目光转向了杨景辰。
「杨卿,说说你吏部那边的进展吧。」
众人再次看向杨景辰,眼神中却多了几分探究。
不是「接令」,而是「说进展」?
这意味着,吏部尚书杨景辰,早已在皇帝的授意下,开始了某些不为人知的准备。
杨景辰离座起身,神情中带着一股难以掩饰的自豪,他朗声说道:「臣自陛下登基之日,便已知陛下有扫清寰宇丶澄清天下之志。为不负陛下信重,臣不敢有丝毫懈怠。」
「是故,臣自九月初四日起,便已召集吏部各司官吏,调齐天下各州丶县主官之考功档案,严以考选,务求为陛下,为新政,预备可用之才!」
话音落下,殿中一片微哗。
九月初四日?
那不是陛下登基后第八日吗?
你这也太快了吧?杨大人!
众人心中顿时恍然,难怪——难怪陛下对他如此恩宠!
杨景辰没有理会同僚们的惊异,继续汇报导:「天下知县丶知州千五百人,臣等依据过往钱粮丶民政丶刑名等考功记录,反覆比对,至今已初选出能吏七十四人,只待陛下诏选任用!」
是不是能吏真不好说,毕竟远隔千里,文书往来,地方举荐又如何做得了数?
但愿意折腾一下,以求上选的,总归是野心之辈,这就够了!
朱由检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乾脆利落地一挥手。
「着令他们全部入京,听候安排。」
随即,他看向众人,口齿清晰地报出了一连串数字:「北直隶之地,方圆千里,下辖八府丶十九州丶一百一十六县。」
「在册生民四百二十六馀万口,官民田土四千九百馀万亩,夏税秋粮六十馀万石。」
他微微停顿,锐利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
「诸卿,时至今日,不会还有人觉得,北直隶就真的只是帐面上这些数据吧?」
群臣寂寂,无人应声。
「善。」朱由检继续说道,「自古用兵,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新政亦然。」
「是故,朕关于北直隶新政的第一条命令便是'7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着令,当前吏部职官册中,在任的六位知府丶十八位知州丶一百一十二位知县,各自将所管县丶州丶府之世情,详细上报!」
「当下黄册所载田土丶生民几何?他们任官数载,觉得实际约为几何?当地豪强丶士绅,都是何家?隐没诡寄的田亩人口,又大约为何?」
「生民正税之外,苛捐杂税等又有几何?各州府县,日常常例又是几何?若他们竭力施政,清帐田亩丶厘定人口丶重定赋税,明年又欲定何等目标?」
「凡此种种,皆要一一据实上报!新政之意愿要从上而下,但新政的目标,却要从下而上定!」
「此令即下,十一月一日之前,所有知府丶知州丶知县,撰写完公文后,当一并入京,当面向朕,向新政委员会汇报!」
「届时,新政委员会与秘书处牵头,于京师之中,选取有地方任事经验的京官共计五十人,组成汇报考核小组。」
「凡能力不行者,态度不端者,一律罢黜,不留情面,不讲关节。」
「十一月十五之前,北直隶新政第一期的官员班子确定完毕。」
「则再用十五日时间,更正丶讨论丶确定清楚北直隶各府丶各州丶各县的新政一期目标,汇总成册,刊发天下。」
「此,即为北直隶新政之第一次选人!」
「不听举荐,不查过往,一切只看其是否能真正洞察情弊,又是否敢于直面情弊!」
一番话说完,殿内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被皇帝这石破天惊的计划给震住了。
华夏两千年以来,谁是这麽做事的?
上来就要裁撤腾换一省地方官僚?!
朱由检的目光最后落在了首辅黄立极的身上。
「元辅,此事牵扯诸多部门,又是选人之关要,非你牵头不可。如何,可能做得?」
黄立极早已离座,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波澜。
此事,事前皇帝与他通过气,但他仍有些细节不甚清楚。
他躬身拱手道:「老臣自当为陛下分忧。只是不知,此次考核,十中当取几人?」
这是应有之问,也是替所有人问的。
选贤任能,总得有个比例,就连新科取士都是按名额而来的,何况选任县官呢?
然而朱由检的回答,却出乎了他的意料。
「元辅问得好!」
「朕不妨直说,本次考核,不设兜底,只看能否达标!」
「具体标准,朕会与你,与诸位新政委员一同商议厘定。」
他看向其他大臣,缓缓说道:「吏部预选的七十四人,京师拣选的五十人,就是为了填这些人的窟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