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提高效率的小建议!(2 / 2)

人们开始抱怨出行不便,质疑政府将大量资金投入海外殖民扩张,却忽视了本土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建设。

反对派报纸更是藉此机会,猛烈抨击儒勒·费里的政策失衡,给本来就摇摇欲坠的内阁雪上加霜。

而莱昂纳尔,则毫不理会这些喧嚣,专心致志地完成《太阳照常升起》这部小说,还有确定美国的行程。

由于这个时代无线电技术还没有被研发出来,所以只要他们上了船丶离了港,整个航程是接收不到任何外界消息的。

为了避免发生什麽意外,一切行程都必须在出发前敲定。

而原本被巴拿马运河丑闻压抑得喘不过气的舆论界,也找到了一个光鲜亮丽的宣泄口。

《费加罗报》率先以头版头条宣告了这一盛事:《法兰西文学的荣耀远征!》

文章极力渲染此次访问的文化意义,将其描绘成一次展示法兰西文明的「精神输出」,试图冲淡运河项目带来的阴霾。

《共和国报》则称这是「共和精神与自由艺术的联袂出演」,将谱写法美友谊的新篇章。

《小巴黎人报》等大众报纸则热衷于描绘作家们可能在美国引发的轰动。

在自行车赛和巡访美国两件事的推动下,巴黎的沙龙和咖啡馆里,谈论的话题迅速从「六米落差」和「黄热病」转向了「美国佬会如何接待我们的作家」以及「谁的作品更能打动新大陆的读者」。

甚至就连奄奄一息的股票行情都开始有了起色,法兰西的未来仿佛又充满了希望,让人信心百倍。

《费加罗报》《共和国报》《小巴黎人报》等媒体都宣布将派出记者,全程跟随代表团,记录下这「历史性的旅程」。

与此同时,《纽约先驱报》《纽约论坛报》以及《波士顿环球报》也迅速行动,各自派遣了记者团队提前抵达巴黎。

他们不仅要报导作家们在法国最后的准备,更将一同登船,进行跨洋跟踪报导。

一时间,莱昂纳尔丶左拉等人在巴黎的公开活动,身后总是跟着一群操着英法双语丶提问踊跃的记者,俨然成了国际明星。

——————————

1881年10月15日,诺曼第的秋风吹拂着勒阿弗尔港。

灰色的海面泛着白沫,空气满是海水丶烟煤和货物的气味。

港口码头上,人头攒动,异常喧闹。

5500吨排量的巨型邮轮「佩雷尔号」如同一座钢铁浮城,巍然耸立在泊位旁。

它的船体修长挺拔,两根高大的烟囱指向天空,昭告着它强大的动力。

「佩雷尔号」是法国邮轮公司的骄傲,曾在1875年的首航中,创下7天23小时到达纽约的记录,至今无人打破。

可以说,它就是法国造船工业的骄傲!

莱昂纳尔丶左拉丶莫泊桑丶都德丶龚古尔丶于斯曼等人乘坐着火车,抵达勒阿弗尔的码头。

除了作家和记者,登船的队伍里还挤满了形形色色的法国商人丶工厂主和投机者,他们提着鼓鼓的公文包,眼中闪烁着渴望。

有人带着丝绸样品,有人揣着葡萄酒庄的介绍书,有人谈论着铁路债券。

甚至有位芝加哥种猪商人,带着八头珍贵的法国种猪进了货舱——他准备在美国推广正宗的「法国培根」。

这些人都渴望借着这场声势浩大的活动,为自己开拓美国市场。

阿尔丰斯·都德看着这纷乱的景象,轻声对身旁的龚古尔说:「埃德蒙,我感觉我们不像去布道的传教士,倒像是马戏团巡演的领班。」

埃德蒙·龚古尔耸了耸肩膀:「至少票房看来会不错。」

在码头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莱昂纳尔一行人沿着舷梯登上「佩雷尔号」。

这艘大船甲板宽阔,设施齐全,装饰更是体现了第二帝国追求奢华与舒适的审美。

莱昂纳尔等人被引至头等舱,这里不仅装修豪华,有柔软的床铺丶独立的洗漱空间,还有一个小小的写字台。

于斯曼打量着环境,表示满意:「看来我们不必像苦行僧一样漂洋过海了。」。

莱昂纳尔倒不意外,美国方面,无论官方还是私人,都是十分重视这趟行程,所以一路都会按照最高规格接待。

这个处于上升期的国家,是宁可被人喊成冤大头,也不愿意丢了面子的。

不久后,一声低沉而洪亮的汽笛骤然响起,盖过了所有的喧哗。

「佩雷尔号」庞大的船身缓缓移动,与码头之间裂开一道越来越宽的水域。

缆绳被收起,螺旋桨搅动着浑浊的海水,推动着这艘承载着无数希望的巨轮,驶向浩瀚的海洋。

岸上的人群和建筑渐渐缩小,最终化作模糊的轮廓。

不一会儿,勒阿弗尔港也消失在海平面之下,四周只剩下无垠的灰蓝色海洋和低沉的海浪声。

头等舱的独立甲板上,莱昂纳尔面对着他的同伴们:「好了,先生们,法兰西已经看不见了。

现在,让我们准备迎接新大陆吧!」

随后,记者们蜂拥过来,开始了第一轮的「专访」!

(二更结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