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又见黑烟升起……(1 / 2)

第414章 又见黑烟升起……

尼古拉·特斯拉的手指沉稳地按下了那个闪亮的按钮。

一瞬间,一阵电流声开始嗡鸣,轻微地仿佛只是人群屏息后产生的幻觉。

「微型巴黎」的基座传来一阵清晰的震动,如同城市地下的脉搏开始苏醒。

紧接着,奇迹发生了。

那座精心构筑的微缩都市,纵横交错的街道丶鳞次栉比的建筑,仿佛被无形的星火间点燃,纷纷亮了起来!

观众们这才惊愕地发现,这座模型的每一个细节处,竟然镶嵌着无数颗极其微小的「灯珠」。

这些灯珠直径不足一厘米,在模型的轮廓和内部熠熠生辉,宛如无数颗被精心雕琢丶瞬间焕发生命的发光珍珠!

它们将整座「微型巴黎」从沉睡中温柔地唤醒,浸染在一片梦幻般的光辉之中。

这光芒没有爱迪生「光明之塔」那样炽烈夺目,宣示工业力量的磅礴和伟岸。

它用一种更为细腻丶更具层次感的光晕,让整个场景灿烂而不刺眼,华丽得恰如其分。

藉助这均匀而柔和的光亮,观众们能清晰地欣赏到这座微缩城市最精妙的细节——

巴黎圣母院尖塔上雕塑仿佛在呼吸,塞纳河上游船的舷窗里透出点点温馨,先贤祠宏伟穹顶的肋线清晰可辨,甚至还能看到协和广场上方尖碑的棱角————

光,赋予了这些微缩景观灵魂和深度!

如果说爱迪生的「光明之塔」象徵着一种雄浑丶磅礴丶几乎要征服自然的工业伟力;

那麽莱昂纳尔和特斯拉所展示的「微型巴黎」,则更像一首用光与影谱写的城市诗篇。

它充满了艺术的美感与人文的关怀,精致丶优雅,更贴近巴黎人对自己城市的想像与情感。

在许多观众心中,眼前这座流光溢彩的微缩都市,似乎比一楼那座高高矗立的巨塔,更能代表「巴黎未来应有的样子」

一技术与艺术,在这座「城市」里完美融合。

惊叹声如同潮水般在二楼展厅蔓延。

一位戴着精致羽毛帽的女士用手帕捂住嘴:「上帝————这太美了!这才是巴黎!」

她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她身边的绅士则不断调整着单片眼镜,试图看清更多细节。

一个学生拉着同伴,兴奋地指指点点:「看那里!玛德莱娜教堂的柱廊!光是从柱子后面透出来的,他们是怎麽做到的?」

一位评论家低声对同伴说:「这才是电应有的样子,它应该服务于美,融入生活。

而不是像楼下那样,只是一个刺眼的丶令人敬畏的巨人。」

一个工程师则难以置信:「这些灯————太小了!比我见过的任何电灯都要小得多!这怎麽可能?」

这同样也是许多人心中的困惑。

在人群的赞叹达到顶峰时,莱昂纳尔微笑着走向旁边那群一直安静站在阴影处的艺术家。

他与其中一位留着浓密胡须的中年男人用力地拥抱了一下,然后轻轻将他推到了特斯拉的身边,面向好奇的观众。

莱昂纳尔的声音传遍展厅:「女士们,先生们,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这座令人惊叹的微型巴黎」的真正塑造者,是这位奥古斯特·罗丹先生!

是他,以无与伦比的艺术眼光和执着,带领着上百名来自法国美术学院的年轻学生们,耗费了整整60个日夜!

用他们的双手和灵魂,雕琢丶打磨,最终创造了这个只能属于巴黎的艺术杰作!」

瞬间,热烈的掌声如同雷鸣般爆发出来,充满了对艺术家的敬意与对这件艺术品的由衷赞美。

罗丹略显腆地向众人鞠躬致意,他的目光扫过那座发光的城市模型,眼中充满了创造者特有的自豪与柔情。

与此同时,在一楼,托马斯·爱迪生刚刚听完年轻的助手塞缪尔·英萨尔匆忙的汇报。

他的第一反应是极度的怀疑和不可思议:「灯珠?不到一厘米?」

托马斯·爱迪生皱紧了眉头:「这不可能!更细的灯丝意味着更快的蒸发和糟糕的稳定性!

碳丝在那种尺度下根本无法有效工作!还有那玻璃泡————吹制如此微小的丶

均匀的玻璃泡,成品率会低得可怕!

他们是在变戏法吗?」

基于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制造业经验,他一时间也无法理解「索雷尔—特斯拉电气」是如何克服这些不可逾越的技术障碍的。

但随即,他甩了甩头,脸上再次露出不屑的笑容。

创意?艺术感?确实不错,能唬住那些不懂行的外行和追求浮华的巴黎人。

但归根结底,大规模丶稳定丶低成本地制造电灯泡和发电机组,靠的是扎实的工业基础和完善的生产体系,而不是一两个炫目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