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文明程度,显然并不是由是否在无国王或皇帝统治下决定的;
而在于在于是否真正具备包容异见的广阔胸襟与保障自由的先进位度!】
这种对对法国毫不留情的嘲弄,瞬间在引爆了巴黎的舆论场,甚至形成了一股海啸。
法国的自尊心被严重刺痛了。
一直以来,法国人都自视为欧洲乃至世界的文明灯塔,是自由丶民主丶进步的象徵。
尤其是在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之后,这种道德优越感更是强烈。
如今,竟被他们一向瞧不起的「小店主国家」——保守丶虚伪的英国——如此公开地嘲笑!
而且罪名是「不自由」和「不文明」,这简直是奇耻大辱!
从右翼的《高卢人报》丶《法兰西行动》,到中间派的《费加罗报》丶《时报》,再到左翼的《共和国报》丶《不妥协者报》……
这一次,几乎所有派别的法国媒体,此刻都罕见地同仇敌忾,将矛头一致对准了引发这一切的根源
——儒勒·费里内阁以及那些行事过激的「青年卫队」。
《费加罗报》的头版社论痛心疾首:
【十年来最大的丑闻!我们不仅在国内逼走了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更让整个法兰西共和国在欧洲乃至全世界面前蒙受了难以洗刷的耻辱!
英国的嘲讽像鞭子一样抽在我们的脸上,而这鞭子,正是我们自己亲手递过去的!】
《共和国报》的评论更为激烈:
【那些自诩为『爱国者』的军校生,还有背后纵容这种行为的当权者,他们的行径证明了什麽?
证明了一些穿着共和国外衣的人,内心深处仍然住着一个专制暴戾的『皇帝』!
他们用烧书丶包围私宅丶司法迫害来对待异见,这与帝国时代何异?
正是他们,让我们输掉了这场与英国进行的丶关乎国家形象的舆论战!】
民众的情绪被彻底点燃了。
咖啡馆里,沙龙中,街道上,人们愤怒地讨论着英国的嘲讽和政府的无能。
许多原本因为莱昂纳尔反对殖民政策,认为他「不爱国」的普通法国民众,态度开始发生转变。
殖民地太遥远,大不列颠很近。
当「法兰西」成为英吉利海峡对岸的笑料时,内部的分歧似乎变得不再那麽重要。
加上法军在突尼西亚和交趾支那的一系列失败,然这种情绪迅速攀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新的呼声开始在城市中酝酿丶汇聚,然后爆发。
成千上万的巴黎市民丶学生丶知识分子丶工人……他们举着标语,高喊着口号,走上了街头。
标语上写着:
「耻辱!」
「自由在哪里?」
「反对司法迫害!」
而最响亮丶最一致的口号,则汇聚成两股强大的声浪:
「取消起诉!」
「让索雷尔回到法国!」
人群涌向波旁宫,涌向司法宫,塞纳河畔回荡着愤怒而坚定的呐喊。
巴黎人再一次证明了自己在政治立场上的反覆无常……
不过,伦敦人很快就证明了自己也不遑多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