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瓦解延续千年的乡村权力结构
咸丰八年冬,闽北山区。
一辆满载粮秣的骡车,沿着蜿蜒的山道,吱呀吱呀地向建宁府城方向行进。
沈葆桢裹着一件半旧的棉袍,坐在车辕上,看似闭目养神,实则锐利的目光不断扫过沿途的村庄丶田垄与行人。
他本可凭儿子沈玮庆在信中的安排,在邵武府便亮明身份,由光复军一路护送至建宁。
但那篇石破天惊的《海权时代》,彻底改变了他的想法。
他决定隐匿行迹,就以一个普通读书人的身份,用自己的双脚和眼睛,去真实地丈量丶审视这片被「粤匪」占据丶却传闻中秩序井然丶生机勃勃的土地。
他想知道,光复军的「新政」,究竟给这片土地和其上的人民,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一路行来,所见所闻,确实让他看到了许多「新鲜玩意儿」,心中震动不已。
最直观的,是屯垦的规模。
他亲眼见到,在闽北的山间盆地丶河谷地带,大片大片的荒地正被开垦出来,无数人正在田间地头忙碌。
与车夫攀谈才知,这些人里,竟有相当一部分是翼王石达开当初从安徽丶浙江带出来的老部下家属!
光复军实行「精兵简政」,将队伍中老弱妇孺丶不适合征战者剥离出来,连同部分伤愈士兵,组成「屯垦营」,就地安置,分给田地,令其耕种。
车夫啧啧称奇:「听说有好几万人呢!都是跟着翼王从老家出来的,分了地,心就定了,当兵的在外面打仗也踏实!」
「这叫……叫什麽『军属优待』!」
「军属优待?」沈葆桢还是第一次听见这个名词。
「是,就叫这个词,宣讲队的人说过,不仅是跟着翼王的老兄弟能享受这个优待,咱们福建人,只要去参加光复军,全家都会有这个优待。」
车夫炫耀一般道:「我儿子,现在就在新兵营训练,我能运粮,就是靠了军属这个身份。」
沈葆桢听着心中暗惊。
这个军属优待,可太妙了。
以往流寇作战,携家带口,既是累赘,也易生乱。
石达开此举,非但解决了包袱,更将数万与军队血脉相连的人口牢牢扎根于新占区,化为了最稳固的后方基石。
有了恒产,方有恒心,军心士气自然稳固。
更为关键的是,在基层,这些军属将成为光复军统治地方的重视拥趸。
这一猜想,也在他看到了光复军在地方推行的税赋新政中得到了印证。
光复军推行的「纳税新制,完粮纳税」,以及这套制度对乡村基层权力结构的潜移默化的重塑。
让他的内心,震动不已。
作为深谙传统王朝治理之道的官员,沈葆桢太清楚「皇权不下县」之说在清代早已名存实亡。
摊丁入亩之后,人口激增,基层行政事务繁杂,胥吏队伍恶性膨胀。
州县官员往往依赖乡绅丶胥吏乃至宗族势力来管理乡村丶徵收赋税,由此滋生了无尽的盘剥与腐败。
胥吏藉机敲诈,富户成为重点勒索对象,税收实际负担数倍于法定额度,中小地主破产丶自耕农逃亡之事屡见不鲜,这正是太平天国运动能一呼百应的深层土壤。
他不由得想起曾国藩丶骆秉章丶左宗棠等在湖南的实践。
为支撑湘军的饷银,他们开创性地利用「士绅」力量,设立「公局」,徵收「厘金」,整顿赋税。
绕过腐败的胥吏系统,甚至架空部分地方官员,形成了所谓的「公局政治」,士绅权力空前扩张。
这才使得湖南财力暴增,支撑起数万湘军的作战。
这已是清廷体制内一种无奈的丶藉助地方精英的治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