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这样一来,那些文官们就不乐意了。他们开始配合南明,宣传北明是异族。

事实也是。因为羽水王一系从外兴安岭一直打到关内。外兴安岭比辽东半岛冷多了,所以衣着打扮都跟中原不同——中原的传统服饰,会让人在羽水国直接冻成冰块。

更别说北明王朝那明显异于中原人的眸色,以及法语和中文一样,都是北明王朝的官方语言,引起了中原诸多读书人的不满。

看不见的战争爆发了,而且更加惨烈。

北明两代皇帝暴毙,皇室陷入皇权争夺,北明不得不从由攻转守,又因为外戚作乱而亡国。

北方从此进入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乱世。

从十八世纪开始,这片古老的帝国进入长达百年的南北对峙。

比起北方的混乱,南方要相对稳定很多。但是南明灭琉球的代价也是惨烈的。跟琉球王国的那一战,导致南明海上势力直接伤筋动骨。

森兰王国和兰芳王国飞快膨胀,迅速瓜分了香料群岛——以真正掌控形式。

北方长达百年的混乱,让百姓民不聊生的同时,也让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国家出路和民族的未来。

不过无论北方怎么乱,东西伯利亚、辽东平原、虾夷岛和漠南一直掌握在朱钦烨的子孙手中,只不过是从嫡嗣断绝的羽水王支系转移到了乌达王支系。

乌达王支系也因此被成为关东王。

北方乱成一团,南方其实也没好到哪里去。

南明皇帝的确保住了自己的皇权,但是南明并没有解决士绅和土地兼并问题。相反,因为南明对文官集团的倚重,使得土地兼并和士绅对皇权的掣肘更加严重了。

更可怕的是南明皇室自古以来,接受的教育就是被阉割的,而大臣们则鼓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重农抑商思想根深蒂固,党争不断,又有几个人能静下心来思考民生?

这样的南明,又怎么会是荷兰王室的对手?

南明很快就被渗透彻底,并且催生了一大堆买办阶级。这些买办阶级通常饱读诗书,深得儒家通晓人心的精髓,所以他们盘剥百姓的手段,让西方资本家都甘拜下风。

南明民间一度生儿不举,民不聊生。

所以继北方难民为了躲避战乱而难逃后,南方的无产百姓开始往北逃。

他们对朱姓恨之入骨。但是不能否认南方文风盛,读书识字就意味着会思考。

当被篡改的红色思想通过这些人在中原进行实践。而在这期间,北方一直战乱不断。

战争是最残酷的熔炉,一场又一场的战争,一遍又一遍地去芜存菁,让红色思想越来越接近最初的模样。

十九世纪上半叶,红色政权统一北方,并且打响了统一战争的号角。

他们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