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我在大明做考官(1 / 2)

第380章 我在大明做考官

张居正说完,在场众人只能赞同。

张居正说的没错,在这麽重要的时候瘫痪都察院,确实不合适。

但是这个人选?

海瑞是佥都御史,在应天巡抚的任上颇有建树,其实是可以升官了。

再往上,就是副都御史了。

如果王廷罢官,原本都察院的右都御史也空缺,那副都御史就可以执掌都察院。

只能说张居正这个提议很难让人拒绝。

都察院的一把手是需要廷推的。

但是以皇帝的现状,以及内阁现在的分裂情况,怕是很难廷推出一个合适的人选。

那王廷去职之后,都察院会长期处于一个没有大司宪的状态。

那如果要保持都察院的稳定,就需要一个很有威望,能镇得住场子的副都御史。

任命副都御使就不需要走廷推的手续了。

海瑞名满天下,是先帝亲口认证的「大明神剑」,他是绝对能镇得住场子的。

但是海瑞这样的人,肯定要和高拱起冲突的。

海瑞刚正不阿,高拱如果要插手都察院,必然要和海瑞针锋相对。

而都察院本身也有监察百官的职责,换上海瑞这样一个眼里容不得沙子的副都御史,高拱如果再进行一些政治操作,也要面临都察院的压力。

高拱是内阁首辅,又做过多年的吏部尚书,在吏部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如果没有海瑞,一旦王廷去职,那高拱可以推举自己的人来执掌都察院。

那被动的就是张居正了。

所以张居正在高拱返回内阁之前,将都察院送到海瑞手上。

海瑞和任何政治派别都不是一条心,这对于张居正反而是有利的。

高,实在是高!

在场的三位阁臣都是人精,只能说张居正的政治嗅觉太敏锐了,这样就给出一个不容让人拒绝的提议,又给高拱埋了一个雷。

——

【《苏泽弹劾王廷奏疏》通过。】

【左都御史王廷,因为保管官印问题,被皇帝罢黜了职位。】

【隆庆皇帝顾惜老臣身份,保留了其待遇,允许王廷归乡。】

【张居正立刻举荐应天巡抚海瑞为副都御史,隆庆皇帝批准了他的奏疏。】

【海瑞返回京师,以副都御史身份执掌都察院。】

【国祚不变。】

【威望值+500】

【剩馀威望:1270】

张居正的反应这麽快?

立刻提议让海瑞出任副都御使?

都察院有了海瑞执掌,到底是福是祸?

苏泽也不知道。

海瑞的政治立场是非常鲜明的,他能和高拱平安相处吗?

苏泽摇头。

政治家和清官是两个物种。

原时空,张居正执政后,也没有重用海瑞。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

政治家需要权衡利益,他们在达成目标之前会使用手段,为了达成一些长期的政治目标,也需要一些政治操作。

政治本身就是肮脏的。

所以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对于政治家的态度都是,「你可以坏,但是不能菜。」

但是清官又不一样了。

海瑞是眼中容不得一点沙子的。

最简单的一个分歧就出现了。

高拱要控制朝局,必然要插手都察院。

而在海瑞看来,宰辅要插手都察院,这是在破坏大明的监察体系,他是一定会反对的。

张居正真是好手段啊!

引海瑞入朝,又给政治格局增加了变数。

这样一来,高拱和张居正,谁也无法控制都察院了。

只能说,高拱凑上张居正这样的政治对手,也是有福了。

算了,身为门生,苏泽也已经帮了高拱一把了,接下来也要看高拱自己的手段了。

——

正月十八日,皇帝正式下旨,罢黜了因为保管官印不利的左都御史王廷。

紧接着皇帝又派遣宦官,去高拱府上慰问,重新请高拱返回内阁。

但是同时,隆庆皇帝又给南京发去圣旨。

佥都御史,应天巡抚海瑞升为副都御史,立刻返回京师就任。

紧接着隆庆皇帝又出现在左顺门外,远远的见了一下三品以上和科道官员,证明了自己的身体状况,打消了高拱「隔绝中外」的嫌疑。

至此,这场因为正旦大朝会引发的政治风暴,终于停歇。

当然,这场政治风暴也有馀波。

因为王廷的空印案,吏部又从都察院的奏疏入手,找到了了都察院五道资深御史的用印问题,随之也处罚外调了五人。

这算是高拱对于都察院冷枪的回应,也打破了都察院内的平衡,让联院弹劾再也没办法发生了。

不过高拱对于都察院的调整也就到此为止了。

没办法,继任者是海瑞,没有皇帝的全力支持,高拱如果现在清理都察院,那就是和海瑞宣战了。

只能说张居正的操作,让都察院又回到了大家都无法控制的状态。

不过这些暂时都和苏泽没关系了。

二月份就要会试了,在会试之前,苏泽要忙着京师邮政的事情。

最终的方案出炉,整个京师按照东西南北,分别设置四个邮政总局。

每一个邮政总局下,都设置10个邮政分局。

每一个邮政分局,都是有自己的邮编号码,寄邮件和收邮件都是通过这个号码,送到相应的邮政分局,再由收件人上门来取件。

紧接着是邮票的问题。

其实苏泽本来是想要按照里程长短,设置不同的费用。

但是最后经过讨论,苏泽还是放弃了这个打算。

没办法,这个时代的普通百姓教育率太低了,如果按照里程计算邮费,这不仅仅对收寄件人造成麻烦,连邮政的工作人员也会弄错,增加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