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兵临城下,王对王
…
面对萧瑟瑟想劝耶律延禧积极跟大臣商量防御赵宋王朝的攻打,耶律延禧选择坚决不见萧瑟瑟。
很快,萧瑟瑟安插在耶律延禧身边的人就打听到,萧奉先正在劝耶律延禧,将她这个「罪魁祸首」交给赵俣,让赵俣雪恨丶出气,以此来换取辽宋两国的和谈。
让萧瑟瑟失望透顶甚至伤心欲绝的是,耶律延禧并没有当场就将萧奉先这个诬陷忠良丶甚至有让耶律延禧戴绿帽子嫌疑的大奸臣给处死,相反耶律延禧还让萧奉先给说动心了,最后只说了一句模棱两可的:「尚未至其时,岂可自乱阵脚?」
接着,耶律延禧和萧奉先就去喝酒玩乐,将辽国目前都火烧眉毛的形势完全抛在了脑后。
后来,萧瑟瑟以大局为重,又挺着大肚子去找了耶律延禧好几次。
可耶律延禧全都选择不见她。
不只萧瑟瑟,其他忠良来见耶律延禧,耶律延禧也都选择不见,一心做一只鸵鸟。
更让萧瑟瑟和辽国的忠良感到心寒甚至是感到绝望的是,耶律延禧竟然还在谋划去鸳鸯泺狩猎。
见辽国国势日益衰败,国内乱荡不已,赵宋王朝这个强大的外敌又打了过来,耶律延禧却不思图振,拒谏饰非,疏斥忠良,又穷奢极侈,沉湎于酒色畋猎,不问国事,萧瑟瑟感于辽朝内忧外患的时势,作歌讽谏:
「勿嗟塞上兮暗红尘,勿伤多难兮畏南人;不如塞奸邪之路兮,选取贤臣。直须卧薪尝胆兮,激壮士之捐身;可以朝清漠北兮,夕枕燕云!」
从萧奉先那里听说了萧瑟瑟作诗骂他,耶律延禧对萧瑟瑟的印象更差,从前的那份温情与敬重,如同被冬日寒风吹散的薄雾,瞬间消散得无影无踪。他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怒火,觉得萧瑟瑟不仅不知好歹,还妄图以妇人之见干涉朝政,简直是大不敬。
耶律延禧昏聩无道,不听萧瑟瑟的谏疏不说,还怀恨在心,有心收拾萧瑟瑟。
可一来,萧瑟瑟所在的家族势力很大,其家族又擅长以联姻的形式与其它契丹大世家绑定,像是:萧瑟瑟在姐妹中排行第二,姐夫为契丹贵族耶律挞葛,妹妹嫁给辽国副都统耶律余睹。
二来,萧瑟瑟在大臣中的名声非常好,尤其是在萧夺里懒和萧贵哥都是大奸臣萧奉先的妹妹又都不太管耶律延禧,以及萧师古的身体不太好也不太管耶律延禧的情况下。
三来,耶律延禧刚刚登基还不满两年,又什麽成绩都没干出来,以至他的皇位还没有坐稳。
这就使得,耶律延禧有些不敢动萧瑟瑟。
不仅不敢动萧瑟瑟,耶律延禧现在还得仰仗萧瑟瑟帮他坐稳皇位。
再加上,萧瑟瑟毕竟已经给耶律延禧生下了一个儿子,现在又怀有身孕。
耶律延禧也就先不跟萧瑟瑟一般见识了。
其实,很多人根本就没看懂耶律延禧,他张罗去鸳鸯泺打猎,就足以说明他心里已经有倾向了。
那就是,耶律延禧是想逃出燕京城,以避赵俣的锋芒。
可是,那些掌握辽国实权的人根本就不往这个方向劝耶律延禧。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那些看懂耶律延禧的心意却不想让耶律延禧选择逃跑的人。
比如萧瑟瑟。
在萧瑟瑟他们这些人看来,在这个紧要的关头,耶律延禧要是逃跑了,辽国可能就完了。
只有萧奉先不仅看懂了耶律延禧的心意,还大力支持耶律延禧先撤到鸳鸯泺,再徐徐而图之。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说耶律延禧能不宠信萧奉先吗?
然而,现在的萧奉先还不是历史上辽国末期权倾朝野的萧奉先。
不只萧奉先,就连耶律延禧也不是历史上辽国末期那个坐稳了皇位的天祚帝。
此时的辽国,还是有些忠臣良将的,比如兵马大元帅耶律和鲁斡,比如重臣耶律大悲奴丶萧查刺丶吴庸丶马人望丶柴谊等。
这些人不想让耶律延禧逃跑。他们或是想出城迎战,或是想据城而守,总之是想挽大厦之将倾,扶狂澜于既倒。
这其中又以耶律和鲁斡最麻烦。
他是辽兴宗耶律宗真的次子,辽道宗耶律洪基的同母弟,他的母亲还是仁懿皇后萧挞里,如今他是皇太叔,兼任惕隐,掌管辽国的所有兵马。
对于这样的人物,耶律延禧哪敢「忤逆」?
别说耶律和鲁斡了,就是他的儿子耶律淳,在辽国的地位和威望都是极高的。
——想当初,耶律洪基的儿子昭怀太子获罪被杀后,耶律洪基曾有意立有能力有威望的耶律淳为皇位继承人,但后来他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这才让耶律延禧当上了这个皇帝。
有耶律和鲁斡等人镇压着耶律延禧,现阶段的耶律延禧,还真不敢轻举妄动,更不敢主动提逃跑的事。
可让耶律延禧派兵出城跟宋军再战,已经被宋军给吓到了的耶律延禧,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勇气,尤其是在辽国的援军还没有到的情况下。
其实,不只耶律延禧,就连耶律和鲁斡等人也有点摸不准战斗力很强的宋军的底细了。
就这样,辽国这边因为君臣达不成一致,而失去了很多主动改变结果的时间。
与此同时,赵俣下旨:给仇悆和翟兴留下五千人马驻守易州;给陈遘和翟进留下五千人马驻守涿州。
赵俣又下圣旨:
一丶赐新收复州县曲赦。所谓曲赦,就是单独赦免一地或数地之罪犯。除了违抗皇命以及谋反者外,其馀罪犯,无论罪之大小一律赦免,立即释放,各州县要对他们量才而用,使之各有所归。
二丶蠲除科率,即免除新收复州县的各种苛捐杂税,对贫乏饥饿之民,以官粟赈济,勿使百姓流离失所。
三丶甄擢贤才,对于新收复各州县,那些怀才抱艺,湮没在民间的各类人才,或者素被乡里所推荐而没有试用者,还有那些因忠直而得罪权贵或者被权贵排斥者,以及因失误而获罪的官员,都要加以甄别擢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