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王氏宗长(2 / 2)

王方庆这个人,死后褒贬不一,有骂他智不逾俗,才不出凡的,也有赞他君子之风,

但是不能否认,这个人的政治眼光特别出色。

给武则天当狗腿,按理说是要被后来的李家清算的,但是人家干了一件事,以至于后来上来的李显等人都没有找他的后帐。

李显被封为太子之后,王方庆做了太子左庶子,随后立即上奏,请求将皇城当中带显的宫殿和大门都改掉,理由是臣子在上表中一旦写到这些殿名,无法回避皇太子的名字,

这是冒犯,李弘为太子时,改弘教馆为崇教馆,李贤为皇太子,改崇贤馆为崇文馆,那麽现在也要改。

这一举动,获得了李显的好感,所以李显继位之后,追赠王方庆为吏部尚书。

但是他的子孙,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青,多外放各地,几乎没有在长安做官的,现如今王方庆儿子一代已经死绝了,孙子一代也不剩几个了,但是曾孙这一代,在地方任职的非常多,集中在江淮地区。

元载在给李瑁的奏疏当中,着重提到了几个姓王的,就是这些人在江南辅佐元载和李琦,出了非常大的力,是江南望族当中,最为支持朝廷的,也是第一个带头上缴全部恶钱,与恶钱划清界限的大家族。

其中一个叫王绍,得到李琦丶萧隐之丶元载举荐,入京之后与李瑁畅谈三日三夜,直接拜为户部司员外郎,第二个进京的叫做王约,从扬州都督府录事参军,直接提拔为门下省给事中。

这两个人的破格提拔,在最近可谓是轰动一时,如此不符合常治的任命,竟然没有人反对。

原因就在于这两个人的才华,得到了李林甫裴宽等人的一致认可。

是的,江南有些顶级大家族的底蕴,比之关中贵族,其实还要强上几分,人家不是没能力,只不过是一直被压着罢了。

王绍的祖上,便是有「江左百年之业实赖焉」之美名的东普中兴名臣之最:王导,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王与马共天下」当中的那个王。

远祖为周灵王嫡长子太子晋,二十九世祖为秦国王翦,二十八世王贲,这个家族,牛逼大发了。

韦昭信之所以担忧,是因为王绍特麽的在朝会上,举荐他的叔叔王仲为太子宾客,

而王仲,就是当下琅琊王的宗长。

这个人要是成了太子党,可以这麽说,江南士族集团,也将会支持太子。

这源于东普时期,王导所推行的「侨寄法」,将衣冠南下的北方士族与南方士族之间的矛盾化解,被后世称赞为「民族因得以独立,文化因得以续延。」

其中四大过江侨姓,便是琅琊王氏丶陈郡谢氏丶陈郡袁氏丶兰陵萧氏。

而琅琊王在江南集团当中,属于与谁都关系好,跟谁都没有矛盾,如今靠着王羲之留下来的一些墨宝,在江南有书家之首的地位。

这帮人要是大举进京,无疑会成为太子党的一股极为雄厚的势力,所以韦昭信着急啊翻来覆去睡不着,起身一脚踢在韦陟屁股上,骂骂咧咧几声,穿衣出门了。

「你特麽醒醒,亏你还睡得着,」韦昭信找到借宿在皇城的韦昭训,一脚踢在对方熟睡的屁股上。

韦昭训迷迷糊糊的坐骑身上,牢骚道:

「大半夜的,你又犯什麽病了?妮儿诞子,大喜的事,我怎麽就睡不着了?」

韦昭信在一旁点灯坐下,愁眉道:

「王仲一旦真的进了东宫,中书舍人王仲丘,左卫亲事府王仲升等人必然以其马首是瞻,加上他们家总是用王羲之那些臭玩意来笼络权贵,不用几年就可以在长安站稳脚跟,韦陟是个糊涂蛋,丝毫不做准备,你身为贵妃生父,也看不到这些潜藏的危机吗?」

韦昭训沉吟片刻后,皱眉道「你也太多虑了,几个姓王的能在长安翻起什麽浪来?从前让他们龟缩在江南,进了京师,也照样得给我趴着,你这是小题大做了。」

韦昭信顿时一脸憎逼,我的妈呀,就你也敢瞧不起人家?

没有家族做靠山,你脑子里那点头花,都不够人家吃顿酒的,妮儿有你这个爹,也是倒了霉了。

「蠢货!」韦昭信起身大骂「简直就是蠢材,行行行,你们就等着人家将来成了气候,反过来收拾你们吧。」

说罢,韦昭信怒气冲冲的就要离开,在他看来,韦陟迁腐,韦昭训更是个棒槌。

「别别别,别走啊,我愚笨行吧,你得跟我说清楚啊?」韦昭训赶忙下床拦住他这位堂兄,拖至原位坐下:

「我不开窍,你得多点醒我,而不是负气,来来来,我洗耳恭听。」

韦昭信冷哼一声,开始整理思绪。